本文共626字
根據國健署調查統計,頭頸癌(包含口腔癌、口咽癌與下咽癌)為男性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第4位,成大醫院腫瘤醫學部醫師吳尚殷則指出,菸、酒、檳榔是頭頸癌主要致病因子,其中,下咽癌雖在整體頭頸癌中只占約1成,但診斷時多已是局部晚期,治療極具挑戰。
台南一位50歲男子因長期有菸、酒、嚼檳榔等習慣,3年前因吞嚥疼痛至耳鼻喉科檢查,確診為下咽鱗狀上皮癌後,轉診至成大醫院,經吳尚殷診斷並透過醫病共享決策進行化療診治,然而追蹤至前年9月,發現其肺部有異樣,透過切片檢查確診轉移,目前仍持續接受治療中。
吳尚殷說,下咽位處咽喉要道、淋巴循環豐富,癌變時易影響吞嚥與說話功能,並常轉移至頸部淋巴結,且診斷時多為局部晚期,治療極具挑戰;目前治療局部晚期下咽癌方式有2種,以根治性同步化學放射治療,及根治性手術合併術後化學放射治療為主。
他提到,因為手術會影響自然發聲功能,不少患者常優先考量語言保留,然而根治性手術合併術後化學放射治療在局部與區域控制上表現更好,尤其當腫瘤較大,或已有明顯頸部轉移時,效果更為明顯,不過手術治療的患者,後續較容易發生遠端器官的轉移。
吳尚殷表示,2種治療方式後,腫瘤復發的樣態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療前都會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協助患者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治療,而無論進行哪種治療,只要術後出現異狀,都應盡早回診評估,有助於後續處理。
此外,菸、酒、檳榔是頭頸癌主要致病因子,吳尚殷也呼籲,民眾遠離這些致癌物,可大幅降低罹癌風險,也能為家人與自己守住健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