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64字
70歲的陳先生因中風長期臥床,需持續留置導尿管,日前出現尿道疼痛及尿液變色,衛福部桃園醫院診斷為泌尿道感染,隨即住院治療,也進一步評估該用何種抗生素,與是否要置換導尿管。
部桃腎臟內科主任巫宏傑指出,年長患者免疫力較弱,加上活動力不足與導尿管長期留置,細菌容易在尿道與膀胱內孳生,進而引發感染。
巫宏傑說,泌尿道感染的治療會依尿液培養結果選用合適的抗生素,同時需密切觀察腎功能變化,包括血中尿素氮(BUN)與肌酸酐(Creatinine)等指標,以掌握病情並預防惡化。
此外,臨床也會評估是否出現併發症,例如尿路結石或腎臟功能惡化,必要時安排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並考慮更換導尿管以降低感染風險導尿管是否能順利移除,也是一項需謹慎評估的關鍵。
巫宏傑指出,常見的尿導管拔管失敗多與阻塞問題、神經性因素或藥物影響有關,如攝護腺肥大、膀胱神經功能障礙、或使用影響逼尿肌收縮的藥物等。建議在移除前先透過膀胱超音波檢查膀胱,是否有良好充盈與排空能力,必要時再進一步做尿流速測試與泌尿功能評估,以提高拔管成功率。若無法順利拔除,也應安排患者於出院後一周內返診追蹤,避免長期導尿帶來更大風險。
對於日常照護,護理長張書華提醒,長期使用導尿管的年長者,應警覺如尿急、尿痛、發燒及尿液異常等泌尿道感染症狀。為預防感染,建議每日用清水清潔尿管及其周邊,並依建議頻率定期更換導尿管,減少細菌孳生。臥床患者更應選擇透氣性佳、吸水性高的尿布,並勤於更換,避免尿液長時間接觸皮膚造成尿布疹或壓力性傷口。
此外,適量補充水分對預防泌尿道感染也相當重要,有助於尿液排出與膀胱沖洗,減少細菌滋生。不過,補水量仍應依據個人腎功能狀況與醫師建議調整。張書華呼籲,長期導尿患者的照護不僅需醫療端的積極介入,更仰賴家庭與照顧者的細心關注與定期追蹤,才能減少感染風險、提升生活品質。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