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關稅風暴接踵而來,快看專家如何解析,抓穩投資、發掘獲利!現在訂閱,立即暢讀經濟 VIP 好文,還有黃金等你拿喔!


⭐不限方案訂閱送 7-11 100 元
⭐年訂有機會獨得黃金豆一錢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關稅風暴接踵而來,快看專家如何解析,抓穩投資、發掘獲利!現在訂閱,立即暢讀經濟 VIP 好文,還有黃金等你拿喔!


⭐不限方案訂閱送 7-11 100 元
⭐年訂有機會獨得黃金豆一錢


不再通知

她移居嘉義40歲創業 揭與廟宇的契機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4998字

經濟日報 大塊文化

作者: 嘉義異鄉人

我與廟宇的契機

從小在水泥叢林般的永和成長,對於廟宇的記憶,大概是跟著母親穿梭裊裊香煙之間開始的。

有如街角守護神般的土地公,總是笑臉盈盈地喜愛食甜;典雅端莊的媽祖婆,身旁跟著兩名忠心隨從,一名張大雙眼望向遠方,另一名手靠耳旁遠聽四方。面臨重要大考前,以准考證參拜文昌帝君是必要,佩掛護身符搭配加持過的筆有如神助;當身體孱弱不順時,和保生大帝大道公說說話、給契爸關聖帝君摸摸頭,身心也跟著安定了許多。

隨著年歲日漸增長,更因為學習書畫創作與研讀美術史料,我與廟宇的關係,從拿香拜拜燒金紙的基本流程,轉化為探索街角民間博物館的精彩。

從建築組構樣態到剪黏交趾陶,從佛像雕刻姿態到門神壁面彩繪,從神衣配件帽飾到多種設計護身符,總讓我這個非專業的民俗研究者,在沒有壓力的狀態下,悠然自得地以自己的步調緩緩漫遊,猶如翻開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繽紛多彩目不暇給。

自美術研究所畢業後,轉換了不同工作,大抵皆和當代藝術創作相關。參與公共藝術標案、辦理公共藝術節、藝術村國際交流與媒體公關,就是叛逆地不想順從父母期許,當個安安穩穩的國高中美術教師。曾經想像搬離永和嘗試不同工作領域,但沒想過移居「嘉義」參與文創園區經營,而當時政府更甚至以「傳統藝術創新中心」為目標定位。

猶記得搬離永和前夕,不善表達情感的爸媽,默默地協助打包基本家當,也帶著我逐一參拜,那些陪伴我成長近三十五年的廟宇們。依循著再熟悉不過的節奏流程:在案桌放置供品、點香後先向外拜天公、入廟拜主神也向左右兩側神明請安。僅聽見爸媽雙手合十口中默念著:「女兒孫育晴,出生於民國七十一年潤四月、家住永和成功路,即將一個人搬到嘉義工作,人生地不熟,懇請眾神保佑。」

我不禁天馬行空想著,如果神明之間有Line群組,應該會廣發群組訊息吧?

@雲嘉南地區眾神好友:

「有位永和孫姓信女即將搬到嘉義,請祢們多多關照。」

為了讓自己快速與在地接軌,如同按了快轉鍵般,我減少了北上與家人朋友相聚的次數,工作業務排滿密集不斷的會議拜訪,逐步熟悉嘉義新環境、也建立人際交流網絡。

相較於過往休假時間,前往美術館博物館看展覽、逛文青店家新創品牌、整天泡戲院追影展,如今生活在自然農作豐沛、傳統宗廟儀式祭典常存的雲嘉南平原,逛市場走宮廟則為日常,在樸實美食滋潤脾胃的同時,裊裊香煙與祈福誦唸,更是穩定心靈的解方。

不確定雲嘉南眾神們,是否真的有收到訊息?

我的嘉義新「逛廟」生活

然而我的嘉義新生活,其實並非一帆風順,夾雜著諸多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挫折,腦中也不止一次冒出「不如放棄歸去」的念頭。

曾經鐵齒不信邪的我,卻總是在緊要關頭時,冥冥之中被神奇地牽引著,在崎嶇道路上歷經數個蜿蜒轉彎,再看見更美妙的新風景。

從一開始的陌生探索,隨著在嘉義的日子久了,我竟也開始有了自己的逛廟路線。

到東市場採買食材前,總是先和城隍爺打招呼;穿梭新鮮直送食材與香味四溢現煮料理間,前往「雙忠廟」看我心中最美的磨石子龍柱;在「鎮南聖神宮」想像學子們考前參拜盛況。

行經興中街與北榮街交叉口,除了到轉角柑仔店改裝的Supiido,外帶一杯早場限定的現沖咖啡,接著參拜嘉義市最早興建祀奉保生大帝的「仁武宮」,透過現存樟木結構縱長建築、細緻典雅彩繪壁畫、不同科別籤筒與藥籤,看見自日治時期至今的時代變遷。

從中山路轉入國華街,相較於主要幹道的車水馬龍,蜿蜒小巷內的「慈濟宮」顯得靜謐又神祕。仔細觀察則發現,彩繪門神出自潘麗水之手,浮塑壁畫、交趾陶、兩側真人比例八家將皆為當時名家之作,猶如街角美術館般的引人入勝。

位於中山路對街另一側,隱身於「中央第二商場」內的「關廂境廟」,看似被周遭建築體包覆的低調老廟,實則為許多商圈店家的求財祕密基地。自從在西市場申請租用據點後,定期參拜也成為我的工作日常:先從一樓福德正神開始,接著蹲下和一雙可愛的虎爺打招呼,最後再到二樓和契爸關聖帝君說說話。

過往存在於台灣美術史文獻中,與郭雪湖、陳進併稱為「台展三少年」的林玉山,如今不僅可在「美街」成仁街,遙想其書畫淵源成長故事,更可至長榮街與興中街交叉口處的「慈龍寺」,看見修復後的精彩濕壁畫。

而同樣出生於嘉義、亦曾至日本習藝的陳澄波,以溫暖熱情又樸實的筆觸,描繪紀錄當時的嘉義街景。我總喜歡漫遊於街角巷尾,尋找大師筆下曾經的生活記憶。

如今行經延平街與國華街交叉口,仍可見重新改建過、莊嚴宏麗的「朝天宮」,對照《溫陵媽祖廟》畫作中的古樸老廟、廟埕前打水的人們、甚至有俏皮可愛的白鵝,形成有趣的跨時空對話。

距離住處不遠的「崎頂大福興宮」,位於市區通往竹崎、梅山的路徑上,是我移居嘉義後的「庄頭守護神」。主祀土地公,更是嘉義著名的月老廟,於農曆新年甚至邀請未婚男女報名,以高空吊車舉辦拋繡球活動,猶如武俠電影中的比武招親儀式,總讓我這個異鄉人感到有趣極了。

再往林森東路方向走,則見遠近馳名、主祀文財神的「文財殿」。相較於武財神多以虎爺為坐騎,主殿文財神下方的「金聖孔雀」,更是華美又閃耀福氣。曾聽一說:「跑外務或做生意的,適合拜武財神;如果是從事文職內勤、服務業、需要創意的藝文工作,則適合拜文財神。」

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真如其說?

每當面臨重要提案或展演活動發表,我總不忘和文財神稟告策劃理念目標,並說明執行規劃內容。擲了筊、求了金紙元寶,倒不是為了求財,而是多了一份無形的心安。

從嘉義市區而出,因為工作業務拜訪、或趁著閒暇空檔探索,伴隨著對民間傳統藝術的崇敬與興趣,我逐步累積由市區至縣界、延伸至雲林及台南溪北區,以宮廟為定位錨點的漫遊地圖。

因為好奇至溪口參與「紙糊獅頭」課程,也才認識這個嘉義縣最小的鄉鎮。位於街區中心、主祀玄天上帝的「北極殿」,不過農曆三月三日聖誕,而與三官大帝中的天官共同慶賀誕辰,提前在上元節(元宵節)遶境,熱鬧場景可是許多溪口朋友津津樂道的共同回憶。

為了辦理「傳統年味×創新玩法」的主題節慶,邀約學童們於農曆春節現場演出「隍將舞」,拜訪了緊鄰安溪城隍廟的「重寮國小」,也開始探索有著豐沛農實力、純樸飲食與宗廟文化的鹿草鄉。

第一次在「余慈爺公廟」看見連綿無盡的數百棚布袋戲與歌仔戲,完全就是野台大匯集的極致;也第一次親身體驗所謂的「圓山宮」放火馬(謝火馬),原本寧靜的村莊,瞬間聚集人潮動了起來呢!

有時候我也喜歡以「主祀神明」為主題,由嘉義出發連結周遭區域,串聯為一日可完成的心靈安定旅程。

比如以「媽祖」為題:先至「新港奉天宮」參拜媽祖與虎爺,沉澱心靈後也不忘到廟前來碗生炒鴨肉羹,亦或繞行至「新港人的後街」大興路,漫遊林懷民新港老家、林開泰診療所舊宅「培桂堂」,再往宮後街更有「林國治美術館」,探索專屬於新港的人文藝術情懷。

接著驅車橫跨北港溪,約莫十分鐘即到達雲林北港,在香火鼎盛的「朝天宮」,感受媽祖溫柔慈悲的庇蔭。若還有時間,則可延伸至主祀武財神的「武德宮」,看見傳統信仰的當代創新經營,設計精巧的多樣文創產品與咖啡餐飲,總讓人耳目一新。

若走海線則可造訪「朴子配天宮」。面容端莊婉約的鎮殿媽祖,前方神桌奉祀披掛神衣的「山軍尊神」虎爺公,緩行於典雅細緻的建築中,看見不同時期名匠傑作齊聚一堂。以宮廟為中心延伸周邊街廓,仍可見諸多老產業身影,與中西藥房與醫生館林立痕跡,遙想過往曾經的產業發展變遷。

接著驅車約莫十五分鐘,穿越港口大橋連結聖母橋,即到達隱身於東石的「笨港口港口宮」。相較於港邊常見霸氣威風的王爺廟不同,古樸老廟顯得莊嚴幽靜。我尤其喜歡,披掛優雅華美珠飾、頭頂紅彩(球)的媽祖們,一字排開猶如盛裝女子,好不美麗。

除了「媽祖」主題,當然也可依照著當天心靈所需、或不同時節神明聖誕,進行著「王爺」、「上帝公」、「文∕武財神」等系列路線探索。有時亦可追隨遶境儀式慶典,看見源自民間深層的信仰能量。

我常和朋友玩笑地說:「攤開一整年的行事曆,每個月幾乎都有活動,很忙的呢!」至今,我仍依然樂此不疲於其中。

經由一次又一次的探訪,原本存在於Google地圖上的地名標示,與文獻記載中的宮廟民俗資料,逐步轉化為讓我心生安定、充滿生活痕跡的所在。「宮廟」,不再只是「為了所求而求」,更是「陪伴生活的日常」。

身處傳統民藝大本營般的嘉義,開啟我從未經歷的藝術文化新視野,還有好多課堂沒教的文化大小事,等待著我努力重修學習呢!

都是神明牽的線

個性好強不服輸、甚至有點固執的我,工作事業上看似順遂,但感情路上卻一直跌跌撞撞。

隨著年歲增長,看著身邊好友們陸續步入家庭、或有著穩定的另一半,移居嘉義單身獨居的我,心中不免思索著:「我也想能有個共同成長陪伴的對象,但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呀。」

曾聽說關於台南「府城四大月老」的靈驗事蹟,各有不同的「專業執掌」。

比如大觀音亭的「闊嘴月老」雙脣豐厚寬廣,能言善道說的一口好姻緣、大天后宮的「緣粉月老」促成有情人求得好歸宿、重慶寺「醋矸月老」擅長破鏡重圓求復合;而拄著枴杖站立的「祀典武廟」月老,相傳專司單身無對象者,更善於斬斷爛桃花。

身為好奇心強的雙子座,於是趁著某次台南訪友行程,也安排至台南武廟參拜。除了和契爸關聖帝君稟告移居南方事宜,也向「枴杖月老」報上姓名、生辰月日、與期待交往對象的理想條件。求得紅線、過了香爐,放在皮夾內隨身攜帶。

在沒有特殊預設立場下,返回嘉義後也持續埋頭工作中。在相隔不到一週,恰巧北上工作,順道拜訪好友夫妻檔位於大稻埕的工作室。

或許神明之間真的有Line群組!?

或許契爸關聖帝君和拐杖月老,有發訊息給大稻埕知名月老霞海城隍廟!?

那次在朋友引薦下,因緣際會認識了比我年長七歲、從事幕後舞台燈光音響技術的他。猶記得第一次約會,他讓我決定地點,我選擇了陪伴我多年春夏秋冬的北美館,也算是測試彼此間的興趣是否契合。當我看著展覽、思索著策展論述與呈現模式,而他則是觀察著投影機音響架設,及燈光投射位置。

第二次則換他約我去逛萬華,僅見他熟門熟路地穿梭廟宇間,從龍山寺、青山宮、到清水祖師廟,當我觀察廟宇建築樣式,拿起手機紀錄神像雕刻與剪粘交趾陶時,他則是滔滔述說每間宮廟故事,以及自己從小被外婆帶著,走逛廟宇的成長回憶。

個性南轅北轍的我們,一個熱情外放、擅長對外溝通協調與專案統籌企劃,另一個低調內斂、擅長各式工藝技術與現場作業執行。極度需要各自生活空間的兩人,有著截然不同的專長與觀點,卻有著雷同的價值觀,以及同樣對傳統宮廟文化的興趣。

從未想過再次邁入感情,甚至覺得有點麻煩的我,竟也這樣展開了長期兩地來回遠距離戀愛。兩人平常忙於各自的工作,只能安排彼此都方便的時間相聚。無論是驅車穿梭於從未到達過的羊腸小徑、嘗試在地樸實的街頭小吃,或是一同上傳統市場採買食材、參拜廟宇或追隨神明遶境⋯⋯原本習慣一個人行動的我,也開始熟悉旁邊有另一個人陪伴。

想起我跟他提及過,向神明們參拜的瑣事。他笑著說:「哪有人這麼囉嗦,和神明說那麼仔細的條件,連星座、工作、住哪裡都鉅細靡遺,契爸一定覺得你這位信女很多話。」

我總回答著:「我怕神明的資料庫太多,說清楚一點比較好搜尋,也不會找錯呀!」

沒想到在八年後的現在,兩個台北人選擇在嘉義,攜手共度下半生。

如今,廟宇之於我,不僅是探索在地藝術文化的起點,是安穩平靜心靈的力量,更是我和先生約會的祕密基地。

許多朋友總好奇地問我說:

「你為什麼要搬到嘉義?」

「結束園區工作後,為什麼不回台北?」

我時常玩笑地答:「是神明要我在嘉義!」

謝謝廟宇,讓我認識許多不存在文獻書籍上的在地故事,帶我走入最道地深刻的民間精彩。關於嘉義,我還有很多任務還沒完成呢!

本文摘自大塊文化的《神明要我住嘉義》

作者:嘉義異鄉人

本名孫育晴(Joanna),新北永和人,大學研究所主修美術系水墨畫組,到英國學設計創新(Design Innovation)。以專業藝術背景為基底,統籌規劃跨界策展、內容製作、創新育成專案。2016年移居嘉義,樂於書寫記錄移居觀察,經營累積超過十萬追蹤的「嘉義異鄉人」社群,並以「島內移民」為概念進行出版,倡議實踐流動創生。

經歷:

曾任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執行長、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藝術村營運部經理。

來嘉義的契機:

2014年因為工作開始往返出差、2016年正式移居,原以為結束階段任務就返北,卻因緣際會留駐嘉義,展開四十歲後的中年生存記,成立公司統籌規劃跨界策展、內容製作、創新育成專案。轉化在地文化形成可親近體驗的模式,整合資源達成有效益的跨界合作。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我們希望「大塊」所傳達的訊息是:「這家公司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些很有意思的閱讀——讓自己開闊,也好玩的閱讀。」除了這個基本訊息之外,在大塊成立五年的時候,公司的商標底下也多了三個英文字:Future. Adventure. Culture.Future 是我們希望和讀者一起邁向未來。Adventure 是我們彼此用熱情和勇氣來相互激勵。Culture 是我們一起探索文化的各種面向和層次。

延伸閱讀

上一篇
27日升溫明顯 28日鋒面通過氣溫略降
下一篇
中部以北、宜花短暫陣雨或雷雨 留意較大雨勢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