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清奏摺史料揭皇帝賞賜 故宮「天子的禮物」明開展

本文共1199字

聯合報 記者張博瑞/台北即時報導

清宮劇一直都是觀眾喜愛的題材之一,已經連續4年在農曆年播放的《後宮甄嬛傳》更在今年初創下最高8.3萬人同時在線的紀錄,劇中皇帝動輒賞賜妃嬪、臣妾的劇情往往讓人看得頭暈轉向、搞不清緣由。為讓民眾能參透皇宮賞賜的奧秘,故宮北院將透過皇帝與官員間「密不可宣」的奏摺內容、舉辦「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特展。

「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將於明天至6月8日在故宮北院登場。展覽將透過清代官員上奏的奏摺、文書、檔冊等珍貴史料,揭開皇帝與官員間「密不可宣」的奏摺內容。

故宮策展人書畫文獻處研究員兼科長許媛婷表示,「禮尚往來」這句話耳熟能詳,「禮」可以解讀為謙和有禮,也可以指物質性的禮物。然而,不論是禮節還是實際禮品,其背後的意涵遠比表面更為深遠,特別是物品本身的故事,更值得細細探究。而在故宮典藏文物中,必然有被皇帝當成禮物送給臣下的賞賜之禮,藏著讓人驚嘆「啊!原來這也是禮物?」的有趣發現。

許媛婷說,本次展覽分為4大單元:「禮何處來」、「升職加薪」、「好禮降臨」與「賞罰有道」,透過文武官員上摺謝恩的第一手史料,認識清代皇帝恩威並施的賞賜制度。皇帝的賞賜不侷限於具體的禮品,還有加官晉爵、加銜賜號及追封誥命等象徵榮譽與地位的賞賜,其價值往往遠勝於禮品本身。

她說,盡管功名地位、榮譽勳章備受重視,但大多數賞賜仍以實質禮物為主。不過,這些禮物並非如一般想像中的金銀珠寶,更多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實用物品。從皇帝賜字、御書詩文、書籍紙硯、荷包摺扇、緞匹帽袍,到牛羊馬匹、御膳食物、藥錠補品;甚至玉扳指、瓷瓶、鼻煙壺、瑪瑙盒,乃至銀兩、銀錁等貨幣,種類琳瑯滿目。

故宮介紹,本次展覽精選皇帝賞賜的珍貴物件,從官帽裝飾的頂戴、湖綠釉翎管、粉彩瓷翎管,到清代滿族勇士隨身攜帶的火鐮荷包,更特別展出1組共20件的〈清 乾隆粉彩御製詩花卉紋鼻煙壺〉,讓觀眾一窺皇帝賞賜之禮的豐富多樣。

此外,現代人喜歡在大拇指戴上戒指,展現個性與時尚品味。這種套在大拇指的指環,在古代稱為韘(ㄕㄜˋ),又稱作扳指,射箭時用來保護手指不被弓弦劃傷。除了有不忘滿族騎射傳統的深刻意涵,在乾隆皇帝積極推廣與賞賜下,帶動清代皇室貴族與官員配戴扳指的流行風潮,成為彰顯個人身分地位的飾品,也是皇帝御賜的禮品類型之一。

為豐富本次展覽內容,故宮也向國立歷史博物館洽借兩件珍貴文物。〈光緒紙質功牌〉類似於今日「獎狀」,由時任會辦雲南軍務湖南提督一等子爵鮑超(1828-1886)奏請光緒皇帝,賞賜給在軍務上立有功勞的陳元,授予其「八品頂戴」,並加贈「功牌」,以示嘉獎。賞賜功牌不僅是一種榮譽象徵,通常還伴隨官銜晉升或賞賜銀兩,也是另一種的升職加薪。

〈御賜雙龍寶星〉,則學習自西方各國頒給「勳章」的獎勵制度,最初是為了與西方國家外交往來,用來獎勵外國使節、軍官及商人,後來也開始授予清朝官員,成為清代賞賜制度中的一環,展現中西文化交流對宮廷制度的影響。

「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明天起至6月8日在故宮北院登場。圖/故宮提供
「賞賜有禮—清代文獻中的天子禮物」,明天起至6月8日在故宮北院登場。圖/故宮提供
清康熙朝「銅胎畫琺瑯雙蝶鼻煙壺」。圖/故宮提供
清康熙朝「銅胎畫琺瑯雙蝶鼻煙壺」。圖/故宮提供
清「玉喜字扳指」。圖/故宮提供
清「玉喜字扳指」。圖/故宮提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6工藝師進駐工藝中心 辦桌迎賓體驗創作美
下一篇
吳德榮:鋒面位於北部附近 北台留意劇烈天氣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