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22字
台灣的流感疫情仍處流行階段,人心惶惶。中醫師表示,中藥「清冠一號」能阻斷病毒入侵與複製,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不僅能應用在感染COVID-19,對確診流感也有一定療效,並能降低重症、死亡機率與減緩後遺症。
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舉辦「有清冠一號!流感不用怕」記者會,理事長詹永兆表示,新冠疫情期間,衛福部核准公費「臺灣清冠一號」照護居家隔離患者,截至目前為止照護人數已超過100萬人,使用的中醫院所家數共1725家,受惠人數185萬人。
國家醫藥研究所研究員兼組長沈郁強說,「臺灣清冠一號」在細胞研究中顯示,可透過抑制流感病毒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活性阻斷複製HIN1流感病毒,即使是對克流感(Tamiflu)抗藥性病毒株一樣有效,以多靶點調控重要的細胞傳遞免疫訊息,進而調節相關細胞激素和免疫活化分子,減少細胞激素風暴的風險,演變為肺炎、支氣管炎或腦炎等重症甚至死亡的機率微乎其微,在動物實驗上也證實療效。
沈郁強以個人經驗為例,他出現流感輕微症狀後就開始服用清冠一號,當時一天服用3次,喉嚨痛和咳嗽時也用西藥,不過相隔約30分鐘,以免交互作用。「我的病程從原本的一到二周內,縮短為3天。」
沈郁強說,中醫透過清熱解毒、體質調理來提升免疫力,與西醫結合可增強療效、強化體質、迅速恢復,在於清理病毒和調理體質,也就是祛邪、扶正。
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精準醫療小組主委林展宏說,流感病毒引起的喉嚨痛、咳嗽、流鼻涕及倦怠、頭痛、惡心、腹瀉或發燒等症狀,皆可以中藥治療,且中藥對疾病痊癒後遺留的慢性咳嗽、流鼻水等慢性症狀也有調理效果,目前精準醫療建構小組研擬中藥複方「新冠止咳一號」,治療新冠肺炎後期病患咳嗽等症狀,期透過臨床實證證實效果。
「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勤洗手、戴口罩等良好衛生習慣、接種疫苗、增強免疫力是預防感染病毒的關鍵,出現症狀時立即就醫。」沈郁強說,今年2月初仍處於流感流行期,主要病毒株為A型HINI,與疾管署公費流感疫苗株相符,在第六周(2月2日至8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高達18.1萬,創下近10年流感季最高紀錄,其中重症病例累計795例,死亡病例達160例,其中超過88%未接種流感疫苗,突顯疫苗的重要性。
《黃帝內經》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由此可見「時疫」傳染力之強,無人能倖免。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澤宏說,傳染病在人類社會已有數千年歷史,中醫自古以來對抗傳染性疾病,累積了豐富經驗,其中流感易被視為普通感冒,對免疫力較差者、老年人、嬰幼兒、孕產婦及有慢性病患者易發展為重症或至死亡。
黃澤宏說,流感流行具有明顯季節性特徵,冬天約11月起是流感的好發季節,在農曆春節前後達到高峰,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中醫理論中,流感的主要病因在於人體禦邪能力較弱或不足時,風邪伴隨流行病毒入侵至肺、胃、皮、毛、口、鼻,其中風為百病之長,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證候是風熱和風寒。
「講求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癒後防復,中醫是最佳的預防醫學。」黃澤宏說,確診流感者飲食上應以清淡為主,宜進食米粥、蔬菜等清淡、細軟、易消化食物,不得過用生冷海鮮、煎炸、油膩的食物,避免增加脾胃負擔,防止復發。林展宏說,經治療與服藥後大病初癒時,腸胃的消化系統機能會較薄弱,在未恢復到最好的情況前,不建議透過薑母鴨、麻油雞等較溫熱的食材或藥膳進補,可能導致餘邪未盡,留下後遺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