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12字
少子化時代,不少家長更加關注孩子身心發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醫師指出,尤其是否營養不良、為何這麼瘦小等疑問,常在小兒科門診或健兒門診時被提出,但兒童的生長遲緩非疾病而是臨床表現,最明顯的影響是體重,建議可做病史回顧及身體檢查來改善。
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芳瑗分享,在健兒門診中,1歲3個月女童接受疫苗預防注射時,被注意到體重僅7.5kg,父母稱她從小至今都是全母乳親餵,副食品常要吃不吃,或只願嘗試幾口曾吃過的稀飯、吻仔魚、少量蔬菜及水果,目前發展正常可以行走、活潑好動,因此認為孩子只是比較挑食並無大礙。
張芳瑗提到,醫師初步為女童身體檢查,唇色較為蒼白,體重百分位從6個月大時的6.5kg、約15至50百分位到目前低於3的百分位,血液檢查則發現嚴重缺乏鐵質,造成女童胃口不開、生長遲緩,甚至已輕微貧血;經補充口服鐵劑、加強攝取含鐵食物後,女童的飲食狀況獲得改善,體重的百分位逐漸回升。
她表示,兒童成長過程要注意身體生長與心智發展,前者常以身高、體重、或是身體質量指數(BMI)來呈現。不過,兒童的生長遲緩(Failure to thrive)是一個臨床表現,而非疾病,通常以影響體重最為明顯,其次是身高、頭圍。
張芳瑗說,目前一般定義生長遲緩是體重低於生長曲線上同年齡層標準的第3至5個百分位以下,或一段時間內體重向下跨越2個百分位線,如由第75百分位下降至第25百分位。
她指出,先天性異常、心肺疾病、腸胃道功能不良、內分泌代謝問題等器質性原因,或餵食困難、社經壓力、親子關係等非器質性原因,都會造成兒童生長遲緩;生長所需具備條件則得考量兒童攝取、吸收的熱量,以及身體代謝利用之間是否達到平衡。
對於生長遲緩兒童,張芳瑗提醒必須接受完整的病史回顧及詳細身體檢查,全方位討論飲食狀況、營養需求及體能發展,甚至需要實驗室檢驗去排除可能潛在的疾病原因或評估現行營養狀態,才能適時給予處置,以免造成兒童生長或發展更大影響。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