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81字
半數以上的肝癌患者發現時多已中晚期或末期,難以治癒。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黃怡翔今天指出,醫學會制定肝癌治療指引,「7-11準則」是以患者最⼤的肝腫瘤公分數、腫瘤總數作為基礎給予不同療法,期盼提高根除性治療機會、延長餘命。
黃怡翔指出,國內肝癌發生率高居男性十大癌症第4位,死亡率第2位,主要是高危險群篩檢後,仍有一半甚至以上在發現罹癌時,處於中晚期甚至末期,難以治癒,以往晚期肝癌治療方式有限,直到近年免疫治療成為晚期肝癌患者標準療法,透過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不僅延長生命,也提高生活品質,最新治療趨勢已推展至中期肝癌。
黃怡翔表示,只要腫瘤尚未侵犯血管或轉移到其他器官,就屬中期肝癌,以往均以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治療,餘命約達30個月,但患者腫瘤數量、大小都不相同,因此治療方式應因人而異。
黃怡翔近年帶領團隊,研究發現「7-11準則」搭配放射影像,是以肝癌患者最⼤腫瘤公分數相加腫瘤總數,數字⼤於11時,代表不適合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可用免疫治療;⼩於、等於數字7時,則以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療效佳;介於7和11之間者,可用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搭配免疫治療、標靶治療。
黃怡翔說,部分肝癌患者腫瘤較⼤、腫瘤數量較多,與腫瘤較小、腫瘤數量較少的患者不同的是,以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療效不佳,存活時間約只有11.9個月,甚至比晚期肝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療後的餘命還短,因此建議應考慮其他治療⽅式。
黃怡翔指出,台灣肝癌醫學會因應中期肝癌治療變化,以「7-11準則」制定中期肝癌治療指引,期盼提高中期肝癌病患接受根除性治療的機會,讓更多患者在早期介入下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延長餘命。
在黃怡翔帶領下,台灣肝癌醫學會已與日本肝癌醫學會(JLCA)、韓國肝癌醫學會(KLCA)密切合作,透過共同研究與聯合舉辦的研討會,持續推動肝癌治療的創新與進步,將為亞洲地區的肝癌患者帶來更多新的希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