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03字
繼靈芝、樟芝之後,桑黃產業近幾年在台灣有快速加溫的趨勢。享譽國際真菌學界的前中華民國真菌學會理事長吳聲華表示,桑黃在網路搜尋的數量甚至已超過靈芝與樟芝,是值得留意的新興藥用真菌,甚至有可能成為21世紀的明星保健食品。
吳聲華1990年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植物系取得真菌學博士學位,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服務30年,曾擔任國際真菌學期刊FungalScience主編,2009年擔任亞洲真菌學大會主席,也是藥用真菌靈芝、牛樟芝及桑黃的拉丁學名命名者。
吳聲華指出,198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中期約20年間,是台灣靈芝產業發展的鼎盛時期。靈芝在台灣風行20多年,1990年代起樟芝保健在台灣掀起流行,經營的企業數量及產值,在2010年左右超過靈芝。
2019年杭州召開第一屆中國桑黃產業發展大會,同時成立中國菌物學會桑黃產業分會。台灣的桑黃產業也在近期有快速加溫的情況,在網路搜尋的數量結果甚至超過靈芝與樟芝,是值得留意的新興藥用真菌。
吳聲華表示,桑黃在中國的應用已有2,0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神農本草經》的桑耳一詞,桑黃一詞最早出自唐朝初甄權所著的《藥性論》。
桑黃在歷代醫藥書籍都有記載其功效,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記錄其有「利五臟、軒腸氣、排毒氣」作用,但真正廣為利用,則是從日本與韓國開始。
1968年日本學者研究發表了桑黃具有卓著的抗腫瘤功效,發現在10多種菇蕈種類抑制癌細胞增殖的效果中,桑黃的腫瘤抑制率高達96.7%,是所有受測菇蕈中最高的;韓國也在1997年把桑黃菌絲體開發成為抗腫瘤的輔助藥品。
桑黃類真菌是複合種類的概念,學者過去對於桑黃種類的區分不清楚。吳聲華在2006年邀請國內外專家,針對桑黃類真菌進行分類研究,2012年發表正宗的桑樹桑黃是一個新種,分佈在中國、日本、韓國、台灣與緬甸等地,只生長在桑樹的樹幹。
吳聲華表示,目前已知的桑黃屬共15種,通常與其寄宿的樹木種類有專一性,只有桑樹桑黃這種長在桑樹上。研究也顯示,桑樹桑黃的成份及功效,優於其他的幾個相近種類。
自1968年起,由日本、韓國、中國與台灣等學者的研究證實,桑黃不僅抗癌效果卓著,更具有廣泛的保健功效,包括護肝、助眠、防治骨質疏鬆、延緩老化、抗失智、鎮痛、提升免疫力、抗氧化、抗發炎、免疫調節、降血糖及降血脂等。
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與科博館合作研究,發現桑黃防治骨質疏鬆的兩個化學成分,已成功申請到中、日、韓、台的專利。
農業試驗所與靜宜大學合作開發相關延緩老化的產品,並已獲得「具抗氧化與延緩衰老功效之菇類萃取物的用途」專利,該專利中提到,利用桑黃子實體與菌絲體配合其他菇類,具有抗氧化與延緩衰老的功效。
吳聲華認為,桑黃除了做為多功效保健食品,也有醫藥開發的潛力。因為桑黃不像樟芝、靈芝有明顯的苦味,本身無特別味道(萃取後則有微酸苦味),因此方便開發作為食品。
桑黃可內服可外用,功效廣泛,可朝多項產業發展,切入各類的人體健康維護,相關保健食品及保養品,在日、韓、中、泰等國,早已有開發及銷售。
吳聲華說,桑黃是關注健康產業的企業,應重視的新興項目,目前台灣已有數家生技公司陸續投資生產與銷售桑黃,未來市場前景可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