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79字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劉憶如指出,面對川普上台之後造成的經濟及地緣政治變化,台灣可以努力拓展新市場,並鼓勵廠商到東協及全球南方等地進行更多投資,以提高產業競爭力。
劉憶如昨(15)日在本報主辦的2024年大師論壇「高峰對談:地緣政治風險對全球經濟金融的影響」中指出,川普有不少政策自相矛盾,例如揚言要加徵關稅,但又希望美國經濟成長;但加徵關稅會造成美國通膨上揚,屆時則會需要升息抗通膨,不利經濟成長。此外,升息造成強勢美元,不但違背川普對亞洲各國貨幣升值的呼籲,且對美國出口不利,讓貿易赤字更加惡化,也是川普所不樂見的。又例如美國目前失業率處於五十年來的低檔,缺工問題嚴重,但川普一方面希望全球製造業要回流美國,一方面又要趕走大批移民,所以川普最後究竟會採行什麼樣的政策,有太多的矛盾與不確定性。。
關於台灣,劉憶如表示,三年來台灣的出口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出口到中國及香港的比重從42%降到31%,對美國則從14%提高到24%,一步步逼近對中國出口的比重。去年第4季,台灣對美國的出口超過對東協的出口之後,今年1至10月台灣對美國的出口更比去年同期成長55%;對美國出口達929億美元,進口399億美元,順差達530億美元,很可能引起川普對改善台美貿易逆差及對台幣升值的要求。
除了出口地區百分比的變化之外,還有產業結構的變化。劉憶如指出,台灣今年1至10月雖創下10% 的出口年成長率,但卻全都集中在資通訊及視聽產品的出口,成長率達72%,其他產業的出口則幾乎全面衰退,這和台灣沒有加入CPTPP,RCEP等區域貿易協定,很有關係。尤其,對美國出口比重的增加更多偏重在資通產業,而對中國及東協出口比重下滑則更造成傳產出口萎縮。台灣政府應鼓勵相關廠商去東協或拉丁美洲、非洲等全球南方做更多投資及出口,也能避免台灣單一押寶,過度集中在資通產業及美國市場的風險。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