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408字
桃園市立美術館主辦的「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以下簡稱桃源獎)旨在鼓勵創作之多元發展,培育當代藝術創作人才,透過國際徵件選出藝術家至桃園實地展覽,進而強化國際交流,接軌國際藝壇。日前舉辦頒獎典禮,現場揭曉最終得獎名單,「桃創獎」首獎由法國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Delphine Pouillé)以作品《引體向上》獲得。
「桃源國際藝術獎」本屆初選獲得62個國家的參賽者熱烈響應,超過687組藝術家踴躍投件,總投件量較前屆增加25%,豐碩的成果顯示桃源獎自2021年轉型為國際型徵件以來,廣泛得到國際藝術領域專業人士與創作者的關注。
桃創獎經去年(2022)6月初審,選出15件入圍作品共同參展並角逐獎項,日前在經過複審國際評審團審慎的評選後,首獎外另「優選獎」三位得主為貝倫・桑塔瑪琳納(阿根廷)《移民,第一層皮膚:懷舊》、焦岩(中國)《無法站在你身旁》、李繼忠(香港)《虛無鄉遠》,「遊藝獎」則由王言然(臺灣)獲得。包括得獎作品在內的15件入選作品,即日起至4月30日於桃園展演中心盛大展出。
本屆獲得首獎「桃創獎」的法國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長期開發以身體為中心,並結合雕塑和繪圖的實踐方式。獲獎作品《引體向上》以極少的物質構成,讓二維與三維空間共存,希望傳達關於消耗殆盡的探詢,當狀似懸浮的人形彷若達到了人體運動的最高極限,其弱小的「正空間」則會毀壞地呈現在地上,傳達脫序或墜毀的意象。首獎得主將獲頒獎金新臺幣60萬元。「優選獎」每人將獲頒獎金新臺幣20萬元。「遊藝獎」旨在獎勵臺灣籍藝術家新臺幣25萬元至國外遊歷觀摩,拓展國際視野,本屆得主王言然,作品《生產力計畫 2023》以具有參照典範意味的「臨摹」動作,大量地以手工生產IKEA馬克杯,企圖探問陶藝創作者在全球化的工業量產時代該如何自處。
國際評審團為桃源獎獨具特色的亮點,本屆初審委員由57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人克莉絲汀‧馬塞(Christine Macel)、前羅馬21世紀博物館(MAXXI)總監侯瀚如、2024雪梨雙年展策展人康喆明Cosmin Costinas)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以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劉俊蘭教授(前桃美館館長)組成,並於初審採線上評審。第二輪複審階段為實地現場評審,由複審委員侯瀚如、康喆明、韓國蔚山美術館館長徐真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院長陳貺怡,及獨立策展人/藝評家王嘉驥組成國際評審團。擔任初複審委員的重量級策展人侯瀚如分享:「國際觀點的視野,在地性的創作與思考,是這次獲獎藝術家共同的優秀特質。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同樣反映桃美館作為一座城市美術館的企圖心。」
桃園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王麗娟副局長表示,美術館在這樣獎項策劃的佈局中,展現了至關重要的藝術交流面向,如國際評審團的邀請皆為世界級指標性的策展人、藝評家,在這樣的氛圍下,呈顯了桃美館國際網絡的開展,增加合作潛在館舍/策展人的多元性與媒合性,同時在評選的過程中,臺灣的藝術家可以被挖掘,並有與專家評審團及外籍藝術家交流的機會。」下一屆桃源國際藝術獎將在今年底公布徵件簡章,延續此常態性的國際徵件計畫。
桃源獎以一年全球徵件、一年辦理展覽的機制運作,期待給予藝術家更多時間創作、籌劃展出事宜。更多詳情請持續關注桃園市立美術館官網https://tmofa.tycg.gov.tw/ch與臉書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mofa10711/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