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108字
編按:作者是韓國某大型流通企業的高階主管,擁有25年企劃及銷售商品的資歷,勤奮工作希望能給家人安穩的生活。但在他努力工作一輩子,退休前兒子卻問了一句:「為什麼爸爸工作25年,還是賺得這麼辛苦?」
原來25年來,他只知悶頭工作,反觀努力充實理財知識的妻子,光靠每個月從他的薪水中領取一部分來存錢、投資,就將資產從6億增加到50億韓元(新臺幣超過一億元),還在首爾擁有3間公寓住宅。於是他開始向妻子學習「當個有錢人」(因為窮人誰都會當),並寫成文章分享到網路上,點閱數瞬間破百萬。
多數人總想從「增加收入」來致富,作者卻從只有高中肄業、後來成為大財主的岳父身上發現,想成為富翁,你得先從「擴大投資支出」開始。
作者: 鄭善容
想存錢,先懂花錢
金錢有兩種屬性:收入和支出。現在我要談談支出──從口袋裡掏出來的錢,根據花錢目的,可分成三種形態:
●投資支出:包括房地產投資、股票投資、事業、開店、銀行儲蓄等。就是把錢花在將來可以賺到錢的地方,因此需要徹底的計畫。這是為了賺取更多錢而支出的必要項目,如果可以,越多越好,有錢人都是投資支出較大。
●必要消費:買洗衣精、菜、米、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就是因產生需求而付錢。生活中必要的食衣住行基本支出,與其一味縮減,不如精明管理。
●欲望開銷:因浪費而產生的支出。消費心理有兩種,需求跟想要。所謂浪費就是在欲望驅使下的消費,人的消費欲望相當多元,有時是為了炫耀,有時則是物欲作祟。偶爾人會因分不清需求跟想要,而不小心亂花錢。
我們必須明確區分上述三種支出形式。人總認為,有收入才可以支出,然而絕非如此。想成為有錢人,支出最重要,收入則是其次。
當我們擁有的錢較少或感到不滿意時,會認為自己沒錢。事實上,根據我們如何使用,錢可能會被存起來或消失。想成為富豪,需兼備時代、運氣等諸多因素。不過,成為小富翁只需要顧及經濟上支出。有人只靠經濟上的支出成為有錢人,舉個例子:
我身邊的小富翁代表是我岳父。他用錢方式影響了妻子。我們現在能以資產家身分處世,多虧了她。我愛著妻子,從經濟角度來看,我則非常尊敬她。因為妻子只靠我的勞動收入,就賺到許多錢。
上班族的薪水是固定的。妻子卻能把我們家的資產增加到50億韓元,全靠她用強大的意志力減少欲望和必要消費,專注在投資支出上。
岳父高中肄業,不到二十歲就務農到七十多歲。他在那個鄉下地區,是罕見擁有幾十億資產的大財主。更重要的是,現在他的資產價值還在逐年上升。其成功祕訣中,沒什麼經濟理論。我不認為岳父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知道什麼投資方法或金錢概念。
不過,即便如此,他也不是因擁有大筆收入才成為資產家。沒有投資概念,只有務農這筆不算多的收入,但他卻知道怎麼花錢。
岳父幾乎沒有浪費支出,僅維持家裡最低必要支出限度,而這筆花費也沒超過收入的10%,剩下90%全用於投資。他認為菸酒是浪費時間和金錢的東西,所以不曾碰過。透過減少消費支出,他每存下一筆資金,就將這筆錢拿去投資。投資對象包括子女、土地、牛隻。辛辛苦苦存下的錢,只用在子女教育費、購買住家周邊的土地和牛犢。
首先看他的第一筆投資──子女教育費。簡單來說,成果不差。包括我妻子在內的四個孩子中,有三人是公務員,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而且個性都相當溫和,手足不曾發生嚴重爭吵。正如他在七十大壽時的感想:「感謝你們順利長大。」子女平安無事長大成人,光是這一項成果,就是報酬率最高的投資。
接著檢視第二筆投資。他的財產大部分來自土地,每當岳父存下一筆錢,就會買下附近的土地。因為他知道即使地價便宜的農村土地,也能賺到錢。每年買一點土地,現在有大片土地都屬於他,而那些土地至今還在自動幫他賺錢。投資低風險資產是創造未來收入的源頭,了解其經濟原理後,對低風險資產的投資支出起了作用。
最後一項投資是飼養韓牛。牛同時扮演累積資本的角色,現在岳父養了60頭牛。通常一隻的價格在300萬韓元(約新臺幣6萬元)以下,即使考慮飼料費用,養韓牛也是收益率在50%以上的高投資事業。這樣的投資原理,不是透過文字,而是透過身體力行習得。
雖然岳父年過七旬,還是健健康康的工作,現在家裡只剩下妻子的爸媽兩人了。他們靠水田和旱田種出來的食材解決三餐,只穿家裡現有的衣服,可以說消費幾乎為零。另一方面,牛和土地此時此刻正在自動增加資產。
他的財富不是從收入,而是從消費開始。所以,想成為富翁,先減少開支,並且規畫擴大投資支出,下一步才是增加收入。
大部分的人總想從收入尋找正確答案,而不是支出。
收入是應變數,支出則是自變數,我們應該有效利用支出這個自變數。找到屬於自己的支出方式,守住金錢。
本文摘自大是文化出版的《學會當個有錢人:上班25年的爸爸最想告訴兒子的事:努力工作頂多不窮。致富,得學會鷹眼、蛇腦、狗鼻思維。》
作者:鄭善容
綜合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作家,畢業於慶熙大學食品生命工學系,獲得經營學碩士學位,並於2024年在建國大學食品流通工學系研究所完成博士課程,現正準備博士論文。
他以作家、講師、YouTuber等身分展開人生第二春。憑藉職場經歷與退休後的實際經驗,為那些在即將退休與正式退休之間徬徨無措的人們,提供建議與指導。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