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時間和金錢都是稀缺資源!研究:把時間放在優先地位的人,往往擁有較高的幸福感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425字

經濟日報 天下文化

作者: 丹尼爾.克羅斯比

人生最值得購買的是「時間」

你看過電影《辣媽辣妹》(Freaky Friday)嗎?因為我有個進入青春期的女兒,所以我看過。為了那些還未看過這部電影的人,讓我很快的劇透一下。 (別擔心,我們馬上就會討論到理財問題。)

原創電影在一九七六年上映,由潔美.李.寇蒂斯(Jamie Lee Curtis)和琳賽.蘿涵(Lindsay Lohan)主演,二○○三年重新翻拍。劇情是媽媽艾倫(Ellen)和女兒安娜貝爾(Annabel)神祕的靈魂互換,爆笑又逗趣的衝突隨之而來。在電影開頭,我們目睹一位壓力大、忙碌的美國母親和暴躁的青春期女兒之間的典型衝突。然而,一天早上,兩人醒來後卻震驚的發現自己和對方交換靈魂。

其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極具挑戰性,因為對一個人來說再自然不過的事,卻可能變成另一個人看似無法克服的任務。交換靈魂之後,艾倫被迫處理高中生活的大小問題,安娜貝爾被迫承擔成年人的責任,包括她母親的訂婚事宜。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兩人終於可以融洽相處,對於對方每天的掙扎也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從而重新欣賞彼此。她們為彼此解決問題,在家庭內部,溝通、理解和相互尊重等價值觀也得到強化。

靈魂交換的結果是,成年女性和青少年從對方的角度看見彼此的生活。身為心理學家,我認為,這樣的假設能讓我們進行一個有趣的行為實驗,引導我們加深同理心以及相互欣賞。

讓我問你:你願意與下面描述的神祕人物進行《辣媽辣妹》式的靈魂交換嗎?

這個人是世界第五大富豪,目前淨資產為一千一百七十億美元。他因其聰明才智而廣受尊重,舉世聞名。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甚至形容自己每天都「心情雀躍的去上班」。

相當不錯的設定,對吧?你準備好要交換靈魂嗎?如果我告訴你,這個人已經九十三歲,他自稱他的飲食習慣有如一年級小學生,可樂和麥當勞是他的主食,你又會怎麼想呢?

你可能猜到我說的人是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雖然關於巴菲特最初的描述,如財富、幸福和尊重等可能引起你的注意,但當我告訴你他的年齡時,你的興趣就明顯降低了吧?

為什麼呢?

因為你天生就知道,即使再多的金錢也不值得出賣你可以留在地球上的時間。你不願意和巴菲特交換的話,換算下來,你對自己剩餘時間的估價每年可就超過十億美元 !由此可見,難怪有這麼多關於金錢如何改善我們生活的研究都與購買時間有關,也就不足為奇。

時間是如此寶貴,以致二○○九年提姆.凱瑟(Tim Kasser)和肯農.謝爾登(Kennon Sheldon)的研究發現,擁有更多的休閒時間與更高的生活幸福感、滿意度息息相關,即使已經考量不同的所得水準,那些自稱喜歡忙碌的人亦是如此。這篇論文進一步描述時間充裕感(time affluence)是衡量員工士氣的一種方法。員工擁有的日常彈性愈高,覺得自己像股神巴菲特一樣每天心情雀躍的去上班的機率就愈大。

當然,薪資也很重要。魏德曼(Weidman)、鄧恩(Dunn)和惠蘭斯(Whillans)在「重視時間勝於金錢會帶來更大的幸福」(Valuing time over money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happiness)的文章中,調查人們如何重視時間和金錢這兩種最稀缺的資源。研究結果顯示,即使已將拜金主義和各種人口統計變數納入考量,時間放在優先地位的人,往往擁有較高的幸福感。

因此,下次當你爭取工作升遷時,請注意,這樣做可能會對被你經常低估的時間餘裕造成什麼影響。

這些證據讓我們思考,用一種稀缺資源(金錢)來購買更稀缺的資源(時間)是否值得。數據顯示,這樣的交易價值一直在上漲,因為全世界的人收入都在增加。根據二○一七年的一項研究, 薪水愈高的人時間往往愈緊迫。時間匱乏會造成幸福感降低、焦慮上升和失眠。時間不夠也會導致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忽視運動和肥胖率上升等。

更多的錢應該足以讓我們自由的將煩人的工作外包、住得離工作地點更近,並優先安排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然而,為何錢愈多的人時間反而愈少?太諷刺了吧?儘管如此,研究人員所謂的「時間饑荒」問題卻一年比一年惡化。

為了探討「錢多、時間少」這個矛盾現象,研究發現,一個人有能力購買時間時,卻常常選擇不花錢購買時間。雖然那些為自己買下更多時間的人,整體享有更高的健康水準和更少的壓力,但在接受調查的八百一十八位百萬富翁中,只有大約一半的人會花錢將不喜歡的雜務外包或買回自己的時間。

作者進一步調查九十八位收到四十美元意外之財的成年上族族,問他們計劃如何花這筆錢。只有二%的參與者表示,他們會將錢花在為自己節省時間。

愈來愈多的研究指向同樣的結論:我們應該追求更多的時間,而非更多的金錢。除此之外,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能力,就應該用錢贖回我們的時間。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更別提你可能因為外發工作就必須放棄某些控制權而感到恐懼。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財富的靈魂:行為金融學家教你洞悉人性的致富心態》

作者:丹尼爾.克羅斯比 (Daniel Crosby)

心理學家和行為金融專家,致力於協助各組織理解人類心理與市場的交會點。

克羅斯比博士的首部著作《個人基準:整合行為金融與投資管理》(Personal Benchmark: Integrating Behavioral Finance and Investment Management)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他的第二本著作《行為投資金律》(The Laws of Wealth,大牌出版)榮獲2017年「公理商業圖書獎」最佳投資書籍,已被翻譯成12種語言。2019年,第三本著作《非理性效應》(The Behavioral Investor,今周刊)也是「公理商業圖書獎」最佳投資書籍,書中全面探討健全財務決策中的神經學、生理學和心理學。

在解讀市場心理之餘,丹尼爾是一位丈夫和三個孩子的父親、聖路易紅雀隊的狂熱粉絲、美國南部的探險家,以及業餘的辣醬製作愛好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1982年成立來,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理念。出版超過4,000種書籍,發行超過3,800萬冊,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天下文化每年約出版120種新書,涵蓋翻譯書及華文作品。2015年全年發行書籍超過150萬冊,換算可推砌59座台北101的驚人高度。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在人生重要時刻,葬禮上誰會坐前排?」知名企業家悟人生的五種財富:金錢不是終極目標
下一篇
花錢能讓人動腦!日本65歲醫生奉勸中高齡:別再節儉度日,浪費才能遠離老化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