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94字
作者: J.F.德達洛
超越昨日的荒謬新聞、雜訊與敘事
我剛開始在金融業工作時,投資組合經理人要求我研究一支符合基金策略的股票。他事先提醒我:光是了解一家公司的業務模式就很困難了。
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許多公司總能設法掩蓋他們實際的運作方式,以及他們如何真正賺錢。要弄清楚這些,往往需要出人意料的分析與解讀。就連巴菲特都說,他偏好簡單、易於理解的業務模式──他寧願跨過1英尺高的橫桿,也不想努力跳過7英尺高的障礙。
如果你想透過挖掘公司新聞,來學到關於業務的核心資訊,你多半會失望。大部分新聞只是空洞的內容,比如「營收成長9.8%,低於分析師預期的10%」,這些資訊在網路上就能輕易找到,甚至是由電腦自動報導。看到我對這些雜訊的挫敗感後,我的導師建議:「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一間公司,就去讀10-K和10-Q文件吧。」
在這些文件中,公司會去掉模稜兩可的說法,清楚列出他們擔憂的風險因素。一些投資人根本不願意閱讀這些文件,因為怕自己嚇得不敢投資這間公司!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很棒的捷徑,可以避開那些無聊又吵鬧的新聞;但在細讀這些文件後,我意識到自己只是放大看了一個模糊的像素。精確的資訊可以讓你成為相關業務的專家,但這並不表示你能對未來做出準確的預測。儘管如此,這些文件中仍包含關於「病患」的關鍵資訊。
要拼湊出公司的「完整病歷」快照,我們需要考慮自己所吸收的資訊,以及吸收這些資訊的方式。第一個「資訊吸收策略」,是擴大時間尺度,讓每個數據點都能發揮作用。
這表示我們不再每天查看股價,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策略在一年內,只在病患每季度的「體檢」後(假如必要)交易4次──我們要忽略股價數字、無意義的新聞和分析師的敘事等日常雜訊。
雖然不可預測的事件可能在任何時候發生,但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每季財報公布時,我們才能真正學到關於公司健康狀況的資訊,特別是公司是否能成功應對不可預測的挑戰(例如擁有穩健的系統和強大的護城河)。過於精細地檢視細節,會讓你變成股市床墊(stock market futon)──這種人會根據長期基本面進行短期交易,最終導致兩頭空!
即使過濾掉每分鐘、每小時、每天、每週甚至每月的雜訊,季度和年度資訊仍然會有波動,但我們開始放大視野,觀察像素如何拼接在一起。
第二個「資訊吸收策略」是盡可能保持不可知和懷疑的態度。我們希望在病患的關鍵資訊中看到長期模式和趨勢,但不想根據像素所提供的資訊以外的內容建構敘事。沒有人能真正知道下一季、下一年,甚至未來10年會如何變化。
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快照中的某些模式,例如當A執行長離職、B執行長接任時的變化;當貿易戰引發與基本面脫節的恐慌時;或當分析師大肆吹捧的新產品最終推出卻慘遇失敗時⋯⋯但是對我們的像素化策略來說,這些並不重要。
我們並不在乎公司歷史為何以那種方式展開,因為在一個複雜系統中,嘗試理解「為什麼」是非常困難的。
敘事無法被科學驗證,而我們也不需要對每件事都有意見。電視上的名嘴可能會說某支股票即將崩盤,因為客戶不滿、商業模式無法擴展、經營團隊一團糟⋯⋯我們要過濾掉這些充滿恐懼的雜訊!
當那些名嘴突然改口,說公司的成長勢不可當、競爭對手將被徹底擊垮、股價將一飛沖天⋯⋯我們也要過濾掉這些由貪婪驅動的雜訊!
讓數字自己來告訴我們,這顆蘋果是否已經腐爛。公司可能非常聰明、有創意,甚至夠幸運,在不可預測的事件中恰到好處地轉型;公司也可能對獲利「過敏」,在免利息的資金枯竭時遭到重創。因此,我們不需要在乎數字為什麼變化,我們只需要關心數字是否變化!
這正是像素化真相的核心:只吸收所需的最少量資訊。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的《別再看股價了!:每次查看股市都賠錢?最簡單的投資策略,每年交易4次就能選中贏家!》
作者:J.F.德達洛(J. F. Dodaro)
一位投資人、科學家、發明家以及企業家,曾在一間資產規模上兆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中,擔任管理11位數股票型基金的投資組合管理團隊成員。他在矽谷創業並擔任執行長,成立了一間由風險創投所投資的企業,專注於開發應用於核能的奈米材料。
他的投資策略書籍運用數學和科學來打造財富,並透過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的思維方式,簡化財務領域的複雜性。他擁有史丹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應用數學學士學位。
閒暇時,他喜歡彈鋼琴、彈吉他、潛水、滑雪,以及思考量子力學的湧現現象及其解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