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 一手掌握財經脈動!
現在下載經濟 App 馬上體驗


🎧 聽新聞|‼️ 即時快訊|📁 歷史推播


登入體驗抽 LINE POINTS
訂戶還有加碼喔!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 一手掌握財經脈動!
現在下載經濟 App 馬上體驗


🎧 聽新聞|‼️ 即時快訊|📁 歷史推播


登入體驗抽 LINE POINTS
訂戶還有加碼喔!


不再通知

買名牌包、聽昂貴演唱會、出國坐商務艙是浪費嗎?理財專家說NO:這種流失,才是漏財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473字

經濟日報 任性出版

作者: 謝宗博

你的財庫漏水了嗎?

刷信用卡消費,選擇分期付款,會漏財嗎?

學別人炒黃金,買了一堆小金豆(按:多為重量1公克,鎔鑄成如豆子般圓潤的黃金。由於購入價較低,在中國年輕人之間掀起投資熱潮),會漏財嗎?

買了很多年的意外險,從來沒用到,是漏財嗎?

下載免費試用的應用程式,忘了解除到期自動扣款,是漏財嗎?

我經常被問到此類問題。網路上也充斥著各種標題為「害你漏財的10個習慣」、「8個祕訣改變你漏財的習慣」等的文章,其給出改正習慣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怪,不乏坐著不抖腳、善待招財植物之類的玄幻奇招。

漏財,以及如何避免漏財,在當前這個時期,似乎成了年輕人最關心的話題。於是,編輯請我寫一本關於「漏財」的書,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如何養成好的習慣,以防止漏財。

我思索良久,接下這個任務。經過兩個多月痛苦的資料準備,卻發現實在無從下手,因為生活中會導致漏財的行為太多了,沒辦法一一窮舉並給出建議。

即使整理、歸納一些典型的做法,那又如何?只不過是避免某些具體行為的影響罷了,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規避漏財。

正當我準備找理由「開溜」時,才突然領悟:讓你漏財的,根本就不是習慣!

為什麼這麼說?

相信你也看過這樣的數學題:一個蓄水池,進水口五個小時可以讓池子蓄滿水,出水口三個小時可以排完水,請問進出水口同時打開的情況下,滿池的水多久能排完?

讀到這裡,你是不是已經開始計算了?不過,怎麼算、答案是什麼都不重要,我們在這裡不談數學,算對算錯無所謂。

如果將這個概念運用到個人或家庭的開銷上,相信你很容易聯想到,這個蓄水池其實就是自己的「財庫」,進水口是收入,出水口是支出,進進出出,湧動不止。

如果出水口的流速明顯大於進水口,就是漏財嗎?

我的答案是:不是。這個被設定好的出水口,是我們人生中必然的開支,都是我們自主決策的,即使不見得是生活必需,哪怕開支大於收入,最多只能說是入不敷出,並不能說是漏財。

很多人經常疑惑:我喜歡買名牌包是漏財嗎?喜歡花錢聽昂貴的演唱會是漏財嗎?出行必坐商務艙是漏財嗎?

在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叫作「心理帳戶」,每個人的消費觀不同,看重的消費習慣不同,即使是生活比較奢侈,只要花出去的錢為自己帶來回報,讓自己覺得這筆錢花得值得,那就無可非議。

例如:買名牌包讓自己能夠更有動力賺錢,聽演唱會讓自己心情愉悅,坐商務艙使自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等,花這些錢自己覺得值得就行。別人可以說他花錢大手大腳、不懂勤儉節約、存不了錢,但「有錢難買他開心」,這些錢對於他來說花得值得、花得有回報,這就不能算漏財。

接下來換個角度:怎麼樣才算是漏財?

蓄水池破裂,水悄無聲息漏掉,沒有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任何好處。這種流失,才是漏財。

舉例而言,每年春節,來回三亞(按:位於海南島最南端,為中國熱門的旅遊城市)的機票都很貴,若不提前訂票,等到回程才發現只剩下高價的頭等艙機票。因為缺少對機票定價規律的認知,導致平白多花的這幾千元,就是漏財。

再舉幾個例子:買來的衣服從沒穿過,健身房繳年費卻沒去過幾次,因為不懂投資被「割韭菜」(按:形容在股市被大戶欺壓的散戶,亦比喻憑藉資訊不對等而處於優勢地位的人剝削劣勢地位的人)等,這些流失的金錢沒有為你帶來任何回報,不論是物質或精神上都沒有實現消費的價值,就如同你財庫上有滲水處,悄無聲息的漏財。

你一定很想問:該如何堵住這些漏財的缺口呢?

你也許期待這本書能幫你找到最快捷的漏水探測器、以絕後患的修補劑。不過,這其實就只是想透過改正生活習慣防止漏財而已。

然而,一位精通園藝的設計師告訴我,漏水真正的解決方案,是從蓄水池材質及所處地質著手,查找漏水的原因,而不僅是堵漏。如果只是簡單的堵一下、補一下,這個蓄水池的其他地方還會一直出現新的漏水口。總是等水漏完了再補救,何時才是盡頭?

他這段話帶給我極大的啟發:蓄水池出現一處處漏水,是補漏重要,還是找到出現漏水的原因更重要?是三不五時的檢查、做防漏工程有效,還是徹底重建一個不會再漏的蓄水池有效?

人生的財庫,也是如此。

總是漏財,你當然可以怪罪於商家太壞、誘惑太大,但自己的財庫還是要自己守護,只有提高自己對財富、投資、風險等一系列因素的認知,才能構築起堅固的財庫,防範漏財發生。

更進一步來看,漏財不僅表現在財富的白白流失。如果因為自己對理財認知不足,錯失了投資機會,甚至被誤導而錯誤投資,本來可以增加流量的進水口不僅沒有新的入帳,反倒讓它萎縮了,這是不是也是財富的流失?

所以,漏財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你花錢的習慣,而是因為你沒算清人生的這本帳:你這個人就像是一間獨資公司,收入來自哪裡?有哪些成本?收益如何持續流入?遇到風險如何應對?責任如何承擔?怎麼選擇自己的主要業務?業務怎麼才能持續並發展壯大?時代改變了你如何不被拋棄?

你或許聽過這句話: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範圍的錢,除非靠運氣;但靠運氣賺到的錢,最後往往又會靠實力虧掉,這是一種必然。

這個社會最大的公平,就在於當一個人的財富大於自己認知時,社會有100種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認知和財富相匹配為止。

也就是說,提升自己的認知,才是防止漏財的最好方式,才能從源頭免繳「財商稅」(按:化用自網路流行語「智商稅」,指由於購物時缺乏判斷能力,導致花了冤枉錢。此處「財商稅」指缺乏對於財富的認知,而導致不必要的金錢損失),甚至能幫助自己擴大進水口,實現財富收支平衡,甚至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

當你有了足夠認知,自然也就不再漏財了;當你避免漏財的習慣,財富也就自然累積起來了。

本文節錄自任性出版的《你漏財了!用錢致富的底層邏輯:漏財≠很會花。從消費到投資,有錢人想的、做的跟你哪裡不一樣!》

作者:謝宗博

財經作家。

先後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會計學碩士、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擁有澳洲資深註冊會計師、美國註冊管理會計師資格,並入選財新傳媒「全球青年領袖論壇」成員。

曾以公務員考試第一名的成績入職,在政府部門從事宏觀財經政策研究十餘年,主導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財經課題研究,多次獲得省、部級「先進個人」稱號,被公派至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

所著財經科普書籍被翻譯成數種語言出版發行,暢銷多國。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閱讀要精準,思考要任性。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台光電創高,欣興跟漲?外資爆買!ABF族群看似築底能布局嗎?
下一篇
「爸爸工作25年,為何還是這麼辛苦?」大企業主管被退休:認真工作頂多不窮,卻很難財富自由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