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65歲後入住安養與照護機構,每人月支至少2萬元!該買長照險?怎麼買最聰明?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914字

經濟日報 先覺出版

編按:作者表示,「那年,父親七十九歲,中年曾動過心臟手術的他,身體雖稱不上硬朗,但生活打理、行動力皆自在裕如,以致雖見形體顯現老態,但我們卻總是輕忽他已步入遲暮之年……直到某日他在公園跌倒,摔斷了髖關節,接連引發的骨牌效應,讓我們在其生命的最終章,經歷了一次刻骨銘心的學習之旅……」

作者: 康哲偉

該不該買長照險,怎麼買最聰明?

雖然攸關全民「老有所依」的《長期照護保險法》,預計最快將於二○一八年開辦,但在政府財源不足、配套亦未完整的情況下,各家壽險業者已紛紛推出各類長照險,考量投保愈早保費愈便宜的誘因,究竟該不該提早規畫自己的長照險?

目前市面上以「長期照護」為前提的商品,除了長照險外,還有類長照險(特定傷病險)、殘扶險(殘廢照護險)。比較三者,長照險保費最高、理賠認定條件最嚴格、易有爭議且緩不濟急;類長照險限於腦中風、帕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九至十二項特定傷病,無法完全照應有長期照護需求者;殘扶險保費最低、各年齡層皆適用、殘廢程度從輕到重皆有保障且較容易認定。

因此,若想為長期照護做準備,可先從理賠標準最明確的殘扶險開始。屬於遺傳疾病之家族史的高風險群者,則可選擇投保特定疾病的類長照商品。至於該不該買長照險,應先盤點既有保單,補足意外險、醫療險、癌症險、終身險等基本保障缺口,等《長期照護保險法》施行細則及相關軟、硬體規範明確後,再衡量自己的需求,尋求適切的商品,方能以最少錢獲得最大保障。

為長輩「保單健診」,掌握兩大優先原則

父母輩過去忙於工作,保險的觀念與資訊不如現今充足,由於保險投保年齡多有限制,在邁向人生另一階段之際,子女應協助家中長輩做好保單健診,在還來得及補救前,把握保障補強的最後機會。 若想知道長輩過往買過哪些保險,不妨利用壽險公會提供的「保險存摺」網站及APP,幫父母或自己免費註冊會員,就可以立刻知道名下擁有的各家保險公司的所有保單,至於每一張保單的細節,則需付費一百元升級為白金會員才能使用。

掌握長輩過往的投保明細後,可洽詢熟悉且信任的專業保險顧問或保險經紀人,請其協助「保單健診」,提供完整的「保單健診報告」,並針對已有的保險和缺口進一步諮詢,根據長輩的需求、預算及保險公司的投保規則,進行意外保障、壽險保障、醫療保障補強或刪減。

其中,以下兩大攸關醫療險的優先原則,不可不知:

原則一、調高實支實付醫療限額

由於健保2.0的實施,加上醫療科技與醫藥生技的進步,產生許多高昂的自費項目,也讓「實支實付」型醫療險,成為補強醫療保障的優先考量。實支實付險當中,拉高雜費到三十萬以上,是許多保險專家的建議,然而,二○二四年七月一日之後,金管會要求保險業者回歸「損害賠償原則」,此後各保險公司也不再接受客戶投保第二家實支實付。因此,想幫父母調高實支實付的讀者,務必與專業的保險顧問或保險經紀人進行瞭解,因應新規定,找出最佳解決方案。

為因應現況,目前有以下三個方案可供參考:

方案一:加購「自負額型」實支實付醫療險或在原保單更換險種提高醫療保障,以補足保障缺口。由於各家公司的轉換規則(部分甚至要求需要體檢)及商品不同,建議可初步洽詢該公司服務中心或業務員。

方案二:直接加購「定額給付型手術險」「住院日額型保險」或「終身醫療險」。以上皆為定額給付型商品,與實支實付相關限制無關,可即刻強化醫療保障。

方案三:此為下下策,也就是打掉重練。若原來實支實付額度真的很低,雜費限額可能不到十萬甚至更低,父母身體仍然健康,也無既往症或理賠史,並且可通過一定程度的體檢項目,則可評估考量重新規畫,更換成現代版的實支實付商品,但務必確定可以投保新的險種後再做轉換,否則可能兩頭落空,連原本的保障都沒有了。

原則二、優先補足罹患癌症一次金及重大傷病卡保險

當罹患癌症或重大傷病時,通常會讓長輩面臨重大的打擊,並可能產生收入中斷和龐大的醫療支出壓力。在考量補足醫療保障時,更要預備罹患癌症及重大傷病時的大筆支出,這也是過去保險商品較不足的地方。最近二、三年走紅的明星商品,包含針對罹患癌症就賠的癌症一次給付類型保險,以及重大傷病卡保險(只要符合重大傷病卡資格,見卡就賠,或者取得相應程度的診斷證明書),CP值高,是不錯的選擇。

讓爸媽住安養機構,也是一種孝順

安養機構成員為生活可自理的長者,養護機構、長期照護機構成員為需他人長期照護的長者;綜合多層級照護機構則兼具前三者的功能。

過去,安養中心良莠不齊,總讓人有「入住」就是「等死」的恐懼,隨著社會進步,力求專業的機構愈來愈多,除了設備先進,還配有護理、社工、照護人員,甚至各種宗教、心理治療等人才,亦有豐富的休閒活動與學習課程,吸引不少健康的老者入住,熱門的機構甚至得排上好幾年才輪得到。

因此,孝與不孝,不該再以「住家裡」或「住機構」二分法論定,而是該問彼此,哪一種方式最適合:

一、帶長輩親自挑選與體驗:與其要長輩「遵守」子女的決定,不如親自帶他看看未來居住環境及生活模式,許多人看完之後,態度便會完全改觀。

二、評估居家照顧的資源:以獨居長者為例,考量子女多在國外或外縣市,若有突發狀況或意外,遠水難救近火。而安養機構裡有專業護士,以及二十四小時輪班的看護在照顧,相對較為周全。

三、經濟能力是否足以支應:入住安養與照護機構,需支付費用除了抵押金,包括管理費、伙食費、公用與私人電費,每人每月至少約需二萬元以上,經濟能力會是一個門檻。

四、家裡與安養中心互相搭配:擔心長輩久待機構難免孤單或怕照顧不周,除了可定期探視,亦可於固定時間接長輩回家,安排孝親行程,讓子孫同樂表達孝順之意。

本文摘自如何先覺出版社的《當爸媽過了65歲:你一定要知道的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知識》

作者:康哲偉

曾擔任知名職場雜誌副總編、財經管理雜誌副主編,多次獲得國內外新聞報導獎項肯定。

在邁入中年,全力拚搏事業之際,卻遭逢父親意外跌倒,短短一年,時年七十九歲的父親由健步如飛到二度跌倒臥床,全職照顧的母親也因心神、體力不繼出了車禍,於是家人分工、醫療、財務、看護與法律等問題紛沓而至,接二連三的骨牌效應讓他心力交瘁、生活秩序大亂。

平日對「老」毫無所悉,亦少有準備,一旦年邁至親入院、臥床,種種出乎意料的狀況,有如「每日一小考、每週一大考」,原該衝鋒職場的他,被迫放慢腳步,進而轉換跑道,提早修習「老」這門深奧的學分。初入照顧的領域,彷如入學新生,過往閱歷幾無助益,一切都得重新摸索,面對無數的挑戰、煎熬與疲累。當風暴來臨,影響層面從病人到全家,甚而生涯、事業,無人能真正置身事外。

苦難,常常是化了妝的祝福。在父親逝去後,他決定分享自身經歷,企畫這本給上班族看的「知老小百科」。全書以六十五歲退休年齡為基準,將邁入人生下半場的長者分為「身體健康」「身體無法自主」「判斷能力不足」三階段,並以「健康維持」「財務」「法律」「照顧」「機構」等層面,逐一釐清每個階段可能產生的疑問,並從「根本預防」的角度,探討如何擺脫老年惱人的疾病,與做好照顧前的準備。

「老」並不足懼,但令人害怕的是「不知老」「不服老」,以致可防範的小事,最後變成了災難,讀者不妨以此書為導引,逐步審視與調整,為至親準備,也為自己準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思潮的最前線,知識的最先覺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夫妻月薪共7.5萬,60歲退休後所得替代率只有62%!達人揭退休金三個層次「老了也要有尊嚴」
下一篇
台股指數擺一邊 紅包行情擺中間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