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如果可能,我要一直工作到死,因為需要錢」74歲老先生不敢想退休:別把長壽變問題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3262字

經濟日報 商業周刊

編按:作者表示,預期活到七十歲,跟預期活到九十歲的人,行事作為大不相同。你期盼健康、財富、生活目標、人際關係,在往後幾十年的生活是平安順利,還是痛苦潦倒?現代人類的壽命延長,多出比以往還要多的餘生時間,舊制度的生涯規畫,現在必須打破、重塑,才能面對挑戰。

面對年輕人預期可活到很老的新時代,作者重建人生變長的新思維,揭長壽人生的幸福解方:

☑健康:好好變老,一切都好

健康是一切美好生活的基礎,到老都還很健康,老年生活就能享有更多選擇。因此我們應該加強預防重於治療的醫療保健體系,維持終生健康。

☑職涯:保持終身的活力

你可以選擇努力工作提前退休或先玩樂再延後退休、為轉換跑道多學習、有更長時間發展不同專業……當到老都還很健康的時候,更容易自我更新,人生道路更多元。

☑財務:找出財富管理新模式

可以活多久?需要多少錢?投報率是多少?種種不確定是長壽財務的一大挑戰,儲蓄、投資、保險、退休金,各種混搭組合,幫你支應更長的人生。

☑目標:擅用多出來的歲月

生命延長給我們累積智慧與知識的機會,有更多時間做想做的事,你可以從年輕時就多投資未來,建構想要的人生。

☑社會:撕下世代標籤

出生率降低,壽命變長,跨世代互動的必要性更勝以往。我們必須破除年齡歧視,並對各世代都公平及包容。

☑經濟:把握新機會

銀髪經濟是新商機,企業除了銀髮族的「需要」,更該著重銀髮族的「想要」。此外,政府政策也要針對改善老年提出激勵措施,使其獲利。 

更長的人生產生新挑戰,也創造新機會,使我們的生活價值、目標、快樂可以持續更久。現在就開始準備未來,帶來的好處將終生受益。

作者: 安德魯.史考特

把握經濟紅利

六十五歲退休很可笑,我六十五歲時還長青春痘。──喬治.伯恩斯(George Burns,美國名演員,百歲過世前數週還在工作)

「如果可能,我要一直工作到死,因為我需要錢。」說這話的是理查.丹佛,美國人,七十四歲。他遠從印地安納州的家長途跋涉1,400里,到緬因州某露營地清洗淋浴間和割草。丹佛先生不是唯一能做就一直工作的人。他這年紀的美國人有六分之一仍在工作,並且人數在增加中,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各經濟體也是同樣情況。

老年健康變差,是對活得更久的主要恐懼,緊接在後的就是擔心錢用完。除去贏得樂透彩,這方面的憂慮有二個解方,但都不特別吸引人:一是少花錢多儲蓄,把一生能賺的錢,分配給較長的歲月,數額就會變少;二是走丹佛先生的路,繼續工作賺錢,依個人能存多少錢,決定需不需要工作到死。若這兩個選項都不想選,你仍可遵循《紐約客》雜誌(New Yorker)一則漫畫的建議,結合二條路:「延後退休和早點離開人世,就勉強過得去。」

這兩條路如何選擇,看個人情況而定。你需要多少錢?你的工作對體力要求多大?你喜歡你的工作嗎?你的健康狀況能支撐工作更久嗎?雇主是否支持你繼續工作?

從以上列舉問題可看出,每個人的結局不會相同。但有一點可確定:這二選一的狀況無法逃避,不是少花費就是多工作。依我看來,大多數人最後都是工作更久,少數人或許夠幸運,可以靠公司豐厚的退休金退休,絕大多數人則是活得越久,就需要工作越久。

理查.丹佛就是這樣,七十四歲還在露營地工作。世界各國政府提高可領取政府年金的年齡,也是基於這原因。如果你現在二十幾歲,是在丹麥讀這一段,我希望你做好心理準備:你到理查.丹佛的年齡還無法領取政府的年金。

當我說明,活得更久就需要工作更久的邏輯推論,經常得到許多抗拒的回應。不過我遭到的抗拒,絲毫無法與法國總統馬克宏2023年的遭遇相比。當時他出於平均壽命延長,決定把法國的退休年齡從六十二歲提高到六十四歲,結果有百萬抗議者走上街頭,巴黎也發生暴動。後面會談到,就算從長壽角度看,也有正當理由抗議單純為此就提高退休年齡。只是這麼做根本不夠應對長壽的挑戰。然而我們很難不去理會,由於第一次長壽革命,工作生涯需要延長的結論。

為明白其緣由,且看一些數字。假定你每年可增加儲蓄1%,共三十年,也就是每年不只存下收入的10%,而是11%,而另一個多出相同金額的方式是延後六個月退休,你最想選哪一個?是減少未來三十年的花費,還是多工作半年?我問別人會怎麼選時,大多數人的答覆都是不情願地選多工作半年,他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閒錢可以增加儲蓄。

延後退休可能是大多數人能走的路,還有一個理由。每月須存多少錢以支應退休所需,取決於你何時開始儲蓄。如果你(或政府的年金)過去二十年沒有多存那百分之一,那未來十年就要多存三倍才能補足;反之,退休時多工作半年的收入不會變,於是如果太晚才開始儲蓄,隨時間過去,延長工作的選擇就越有吸引力。所以為壽命延長安排財務,延後退休就成為最可能的選項。

我們好像再次回到長壽變成問題的慘澹世界。退休和政府養老年金是二十世紀的偉大發明之一,此後不必再工作到死,失能無法工作時也不必靠家人。如今的恐懼卻是這一切將化為烏有,要是工作生涯延長再延長,叫人怎能不擔心無盡的勞累與枯燥乏味?

應該會有較好的對策吧?就像醫療保健體系,面對壽命延長,試圖延續現行政策與作法非長久之計。就像多聘用醫師護理師,解決不了高齡化社會的醫療保健問題一樣,只是延長工作年數、延後退休,也解決不了長壽的經濟挑戰。醫療保健體系的主要挑戰是如何維持更久的健康,而長壽的經濟挑戰是,如何維持更久的賺錢能力。單靠提高退休年齡的作用有限,我們需要更大刀闊斧的改革。

因此本章要轉而討論達成長壽紅利的第三層面。第一次長壽革命完成第一層面:生命延長;前一章重點在第二層面:如何使延長的生命更健康。本章的重點是經濟層面:如何保持更久的生產力及參與,為增加的歲月籌錢。

施展生產力當然遠超出有償的工作。強調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從事志願及照顧工作(照顧孫子女和配偶)的老人不成比例地多。很多人受惠於這關鍵資源,無償並不表示老人沒有生產力或價值。工作除提供薪水,也有許多其他作用,最理想的工作可以提供認同、目的、挑戰、愉快、群體感,甚至有證據顯示,從工作中找到參與及歸屬,有助於延長健康的生命期,達到長青結果。

不過現在大家注意的是,有償工作較狹隘的生產力概念。生命延長使我們有更多時間去做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但爭議性最高也最急切的,是決定有多少時間要用於有償工作。我們需要找到使生產力維持更久的政策,替更長的人生做好財務準備,而完成前一章談到的健康革命是關鍵要素,無法維持健康,就不能工作更久。

另外也需要投資成年人的教育,針對年長者的需要重新設計工作,解決年齡歧視,改造退休。這些對如何考慮及計畫個人事業,將造成翻天覆地的改變。另一大挑戰是努力解決健康與平均壽命的差異,人人的健康及壽命改進不會一致,繼續工作的能力也不盡相同,我們需要處理這種異質性的政策。

所以馬克宏總統認知到,活得更久需要工作更久是對的。但要這麼做必須配合許多政策創新,提高退休年齡並非首先要推動的政策手段。例如,如果在退休年齡時你並未就業,很可能退休後不易找到工作,所以退休前的就業問題,就是比提高退休年齡更重要的政策。

維持較久生產力的好處不只跟著個人,也會擴散到整體的經濟。高齡化社會論強調「老年依賴率」上升,據以警告經濟成長會下降。但人生若更健康,生產力維持更久,長青課題反而會促進GDP成長,這種集體資源增加便構成長壽經濟紅利。

我們長久以來都認可,投資年輕人的教育及健康有利經濟成長,我們希望年輕人長大後具經濟生產力,因為那對他們與對社會整體都有好處。但我們也要承認,同樣原則也適用於年長者,投資老人的健康與教育,將是實現長壽經濟紅利的一環。

未來表現最優異的經濟體,將是解開長壽經濟紅利者。過去十年裡世上最富有國就業成長的多數,是五十歲以上的工作者。美國社會企業家馬克.佛利曼(Marc Freedman)說:「老年人是世上唯一增加中的自然資源。」維持終生的生產力,找出善用這方面潛能的方法,是明日生活水準的鎖鑰。

本文摘自商業周刊出版的《給壯世代的百歲人生思維:倫敦商學院傳授健康年歲、財務安全、身心富足的人生必修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商業周刊》出版部成立於2010年,秉持一貫的產品精神,出版書籍及特刊等閱讀載體,為國內外讀者提供更多元的知識平台。更多好書歡迎參考: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ookshop/book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她「不聽老人言」27歲成千萬富翁:4個早已過時的理財建議
下一篇
孩子2歲就學理財!退休媽媽每周發50元零用錢,活用5方法讓他懂得錢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