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 讀好文還能抽獎?!


如何參加?簡單兩步驟
✅ 登入會員
✅ 讀 AI、半導體、電動車 文章


讀 3 篇、集滿 3 點
💰 輕鬆坐等抽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 讀好文還能抽獎?!


如何參加?簡單兩步驟
✅ 登入會員
✅ 讀 AI、半導體、電動車 文章


讀 3 篇、集滿 3 點
💰 輕鬆坐等抽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女主管49歲意外被退休,細數孩子才藝費有如「打水漂」:最該先存自己退休金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520字

經濟日報 幸福文化

作者:嫺人

40、50 歲之間,就是所謂的「三明治世代」─父母可能讓你放不下心,孩子正是花錢的年紀,而配偶的職涯發展、理財方式,可能是加分,也可能是共業。幸運的話,家人是神隊友,但也有可能是傷害最深的那個人,也可能影響到退休準備。

和子女的財務界線:以自己的退休金為優先!

1.避免支出父母自我滿足的學習費用

「2023 年保誠人壽的教育金準備大調查」的結果顯示,受訪家長認為,平均每位子女所需的教育金高達新台幣 459 萬元。

我只有一個兒子,費用粗估如下供大家參考。要先說明,因為我兒子就學的年代到現在物價又有上漲,考量「貨幣時間價值」,並不是今天的幣值。

首先,兒子國小讀公立、國中和高中讀私校、大學是公立大學。

如果只計算交給學校的學費、校車費,到 2023 年大學畢業,大約是花了 200 多萬元。

成長過程中,保母費、私立美語幼稚園加上才藝班、語言學習等等,大約是另一個 200 萬元。而大學畢業後去英國留學,又是另一個200 萬元。

兒子高二之前的費用由我支出,在我退休後,也就是高三之後由我先生支出。如果知道有天自己會 49 歲時意外提早從職場登出,會不會節省一些下來投資理財,豐潤我的退休金?

當薪水不錯的時候,又只有一個孩子,難免出手會大方,但是,千金難買早知道,現在去算如果省下幾百萬元可以累積多少複利效果已經沒有用,現在也只能當過來人提供幾點事後心得,讓育兒中的父母參考。

國、高中念私校,事後想起來,結果雖然是好的,兒子也沒有像許多人說的唸私校變勢利或驕奢,可是,似乎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想辦法在公立學校的環境中生存。

再說,兒子從小學鋼琴,不過現在數位鋼琴塵封在家裡變成一個置物桌面。當初讓他學琴,是聽說可以訓練數學頭腦;但是後來兒子數學還是一直補,就知道有沒有效。

如果重來一次,我最不該押著兒子去學的就是鋼琴,更該做的是引導兒子探索興趣,而非按照我的意志。當兒子有自己的聲音之後,其實這些花費就好像是打水漂。

語言學習我是覺得算是有用的,至於學科補習兒子不愛,所以只補了他很菜的數學一科,後來在大學指考時數學是考得不錯。不過,他也並沒有因此想讀熱門的理工或是商科,看起來他此生再也不想碰曾是惡夢的數學。

2.學費和退休金,哪個優先?

「以自己的退休金優先!」雖然在我的部落格這樣分享過後,有朋友就說,他的父母把台北市大安區的房子賣掉供他們手足去美國留學,而後來他們也學有所成,把父母接去美國奉養;但是也有聽聞為了孩子出國留學,把台北的房子賣了去住桃園,但孩子不回國了,走路已搖搖欲墜的老父,後來總是孤零零一個人搭車從桃園到台北熟悉的診所看醫生。

我老爸以前幫我們負擔大學學費,輕薄了自己的退休金,所以後來我們就要上繳孝親費,一直到我退休的時候。幸好生了 5 個孩子很保險,不然退休後的生計就麻煩了。

寫這本書的時候,正好大學住宿費調漲的議題討論熱烈,三明治世代的壓力不輕,當和退休金準備產生排擠的時候,讓孩子申請學貸、或是讓孩子去打工吧!

3.成年子女、甚至孫子費用的預防對策

從我退休後,就注意到不少人有資助成年的子女,我自己也有兒子,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即將出社會工作,所以很警惕。親友間聽過的資助項目如下:

.房子、或房屋頭期款、貸款每月還款、房租等。車子。

.出國旅遊的費用。

.女兒生產住坐月子中心的費用。

.孫子的保母費和教育費。

.孩子創業的費用。

不只是臺灣,美國和日本也有這些狀況,我在日本的新聞上看過,因為想支持薪水不多的成年子女、甚至是孫子的學費,有的人直到退休後一個月有 40 萬日幣的年金,還是喊著不夠用,因此感覺我的退休金危機還沒有解除,以下幾個警語和分享,和大家共勉之:

.避免在孩子面前出手太大方:孩子是看著父母長大的,看著寬裕的父母,多少會預期既然父母付得起,所以想繼續依賴父母,過著超過自己能力可以負擔的生活。

.進行投資理財家庭教育:曾有一位網友寫信問我,該如何教小孩理財?

有位網友曾分享,從小就讓孩子看他如何將壓歲錢等小錢積少成多以及複利成長,讓我汗顏!還有另一位網友和大學的孩子分享 4%法則量入為出的觀念,真是超前部署啊!

.讓孩子從小練習控制收入與支出:從小給予一定數額的零用金,教導孩子如何控制,如有花超過預算以外,就應該要控制欲望,避免成為孩子的提款機。我的理財教育說實在做得很少,不過兒子上大學後,我讓他申請信用卡附卡,每月和他討論衣服或電動等娛樂開銷的占比,藉此說動他省下錢定期定額投資 0050,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萬一已經陷入,儘速立下界限:如果成年孩子依賴父母的習慣已經養成,立即抽掉資助,孩子可能無法立刻因應,可以給一點緩衝,談好一個定額,講清楚超過之後,孩子得自己想辦法了。

已經不只一次聽到朋友說,雖然已經屆臨退休年紀,但還是想延長工作年資來贊助孩子,內心承受著應該幫孩子更多的壓力。林則徐的家訓說著:「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但許多人無法做到,包括我也要面對這個考驗,一旦給孩子後,就拿不回來了,自己要保留後路之需。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的《退休後,錢從哪裡來》

作者:嫺人

在金融界工作了20多年、當上高階主管,卻在49歲無奈選擇「被退休」,比她原本規劃的退休年齡還早了6年。一方面基於深怕錢不能撐到老的擔憂,一方面也不希望成為親友眼中的「閒人」,她開始整理財務,讓不工作後的現金流可以安心養老。

不僅僅依靠理財的被動收入,由於決定不再重回職場,退休不久,她嘗試各種上班族時期無暇完成的終身學習項目,包括開了部落格、跨出舒適圈設立了粉絲專頁。想經營小副業看看能不能賺到小零用錢補貼喜愛的自助旅遊的費用,讓退休財務更心安。原本只想當個確保錢夠用就好的「閒人」,結果卻比當上班族的時候還要忙碌,意外成為暢銷書作者、更成為熟齡理財的專門講師!

除了重新調整規劃自己退休後的資產配比,並成功實踐了退休後依然能有現金流的安心生活,同時也收到許多40幾歲的三明治青壯年和50出頭的理財晚鳥,來訊提問關於退休的理財和人生;希望這本書能讓有心規劃退休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再次確認、穩固自己對退休理財被動收入的規劃想法、也在長壽化、高通膨的大環境下重新看待工作的主動收入」。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不要踮著腳尖把所有的愛都給別人,幸福,就是豐富自己變的更閃亮,要為下個日常儲備隨時再戰的正能量!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存股族好消息!中華電宣布2025年超額配息5元,受惠升息將持續加碼分紅?
下一篇
2025年最該買的高股息ETF?達人揭「唯二」優質標的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