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14字
作者:嫺人
用 40 年的時間,準備為期 35 年的退休生活
望向 60、65 歲,怎樣才是你理想中無憂無慮的退休生活呢?
.基本的生活開銷支付,無須擔心。.萬一需要長照、萬一活到很老,單身的人或頂客族,不必擔心沒錢住養老設施,有孩子的不必讓孩子當看護。
.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可以有幾年時間自在到處走走,多看看這世界。
一般人所想的,大概是像這樣子吧!那要怎樣準備,才能達成這樣的目標呢?
假設是 25 歲開始工作、65 歲退休,而退休年齡要用最悲觀的(需要花最多錢的)長命百歲來估計,可以有 40 年的時間來為 35 年的退休生活準備,但是看辦公室的理財實況,大家都怎樣運用這段其實不算短的時光?
更何況以我自己來說,並不是這麼理想的狀況。直到 49 歲退休前幾個月,我還去了歐洲旅遊,那時候還沒有意識到,我的職涯很快就要結束了。如果我也有幸長命百歲,我會是用 26 年的時間為 50 年的退休生活做準備!
數十檔基金、保單和活存,這樣算理財嗎?
由於在金融業工作,從開始工作的時候就有定期定額投資基金的習慣,不過,正因為在金融業上班接觸的金融商品多,就像前面提到那位朋友的同事嘗試各種 ETF 和基金一般,直到我退休後,才發現帳上還保有的基金超過 30 檔,不只如此,還有幾張投資型保單。也因為工作忙,竟然有一些錢是閒置在活存,連定存都沒有辦理。
想起來,我可以驚險地安全下莊,是因為我還算幸運,有不錯的職涯發展,而雖然理財績效平平,沒有很高的複利報酬,但由於薪水有不錯的複利成長,加上我的儲蓄率高,並沒有因為薪水不錯,就賺多又花多。
「花錢有節制」的習慣,讓我即使突然失去高薪工作之後,也沒有從天堂掉到地獄、由奢入儉難的感覺。
高薪不等於高資產!如何理財才重要
「啊,原來嫺人妳是靠工作、而不是靠理財翻身的?」等等,你也先別急著把這本書捐給圖書館或是賣去二手書。
第一本書出版之後,我有機會上媒體,大部分的留言是友善的,但是難免也有人想酸我一下,的確是有人跟上面的想法一樣:「這種高薪人士的理財方式,根本不值得參考!」
首先,我想強調的是,高薪不等於高資產!
以我的可投資資產來說,在 49 歲就退出職場,比 65 歲退休年齡少了 16 年累積資產的機會。至於我有繼承遺產嗎?爸爸走的時候,正好差不多符合《別把你的錢留到死》(Die with Zero: Getting All You Can from Your Money and Your Life)這本書的中心思想─「零遺產(Die with Zero)」,存款僅夠辦後事,因此,現在我的錢有99% 是自己賺來的。
至於不動產,沒錯,我是在台北市擁有一間房,不過那是一間改建遙遙無期的自住古蹟老公寓。
以上這些狀況,以住在台北市這座天龍國來說,就算是以前薪水不錯,我也不敢說自己是「高資產人士」。
月薪高或低,都要有投資規劃
對於認為「高薪族的理財意見,不值得參考」的看法,我好奇:「如果我在被退休前 5 年就有所警惕、並且開始記帳,難道不值得非高薪的讀者們參考?難道年薪不到百萬、就不必記帳?可以乾脆地月光?」
如果我這曾經是所謂高薪收入的人,在意外被退休初期、也會因金錢焦慮而跑去剪 250 元的頭髮,不是高薪的人看到我的經驗分享,是不是要警惕、下定決心為退休儲蓄做準備?
退休後,我大量閱讀理財經典書籍、確保僅剩的人生中理財不出錯,謹慎做好資產配置,顧好人生最後一桶水,難道不是高薪的人就該憑直覺、看風向,或是追求自認更聰明的方法賺快錢?
在 2017 年剛退休時,通貨膨脹還不嚴重,我就擔心手上那一桶金對抗不了通貨膨脹,仔細研究退休金管理的 4% 法則,該如何面對退休後遇到物價上漲的問題─果然,2022 年通貨膨脹來了。難道說,認為高薪族的投資規劃不值得參考的人,覺得不需要擔心通貨膨脹?
如果我這曾經是所謂高薪的人,在剛退休時努力研究退休後還能做什麼工作,有了點小收入,讓退休後的出遊時光更安心,也讓生活更充實,難道這不值得一般的上班族、小資族的朋友們參考?
被理財網紅打敗的諾貝爾獎得主們
我是如何從基金投資、再換到個股投資、高股息投資,然後落戶為指數化投資的推廣者。
投資是一門學科,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因為研究投資組合而得獎,我們不需要去讀他們的論文,其實當中像是 199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在 Podcast 受訪也就像親切的老爺爺,訪談中並不是在告訴大家數據模型和公式,他說得很簡單,「買下市場組合的大盤指數化投資就對了」。
很可惜,現在網紅比諾貝爾獎等級的得主們有影響力,以臺灣的狀況來說,指數化投資已經被高股息投資打趴了。
短期的績效很難證明投資功效
有天,我在以研究退休現金流聞名的韋德.普福(Wade Pfau)博士創辦的「退休研究家(Retirement Researcher)」網站上,看到肯尼斯.弗倫奇(Kenneth French)的演講活動訊息,顧不得美東時間下午 2 點是台北半夜 2 點,忍著睡意起來聽,他說的就是這種狀況。
弗倫奇教授說,現在市場上的雜音(noise)很多,有很多人會說「不會啊,我用這種投資策略,很賺錢喔」,但弗倫奇教授表示:「這幾年的投資大多頭,看到賺錢好像很容易,但是,只用 4、5 年的投資績效來說自己的投資方式很管用,那是不對的。」
弗倫奇教授舉了一個例子說明,「要證明一種投資策略可以長期打敗大盤,可能得花上 64 年的時間。」也就是說不要看過去幾年短期間哪個投資報酬率高,就說它贏大盤了。
為什麼這些世界級的學者支持買下全市場的指數化投資,而在臺灣卻風行高股息?弗倫奇教授在一個訪談中自我解嘲這種狀況:「為什麼媒體不講買下全市場的被動投資?因為一直講指數投資很無聊,媒體需要吸睛的故事;這星期有位口齒伶俐的美女跟你說這個策略很棒、下星期是健談的帥哥跟你說又出了一個很棒的新投資方法⋯⋯這些放在雜誌封面才會吸睛,把我這老教授放在雜誌封面、每次都說指數投資,沒有人會買啊!」
敗給這些俊男美女,我可以感覺到 70 歲的教授心情有點淒涼。這世界,常常是會包裝的人占上風。
嫺人的理財摘要
沒有一種投資工具是完美的,你是自己的退休金經理人,不要憑直覺、看風向,決定之前確定你了解各種風險。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的《退休後,錢從哪裡來》
作者:嫺人
在金融界工作了20多年、當上高階主管,卻在49歲無奈選擇「被退休」,比她原本規劃的退休年齡還早了6年。一方面基於深怕錢不能撐到老的擔憂,一方面也不希望成為親友眼中的「閒人」,她開始整理財務,讓不工作後的現金流可以安心養老。
不僅僅依靠理財的被動收入,由於決定不再重回職場,退休不久,她嘗試各種上班族時期無暇完成的終身學習項目,包括開了部落格、跨出舒適圈設立了粉絲專頁。想經營小副業看看能不能賺到小零用錢補貼喜愛的自助旅遊的費用,讓退休財務更心安。原本只想當個確保錢夠用就好的「閒人」,結果卻比當上班族的時候還要忙碌,意外成為暢銷書作者、更成為熟齡理財的專門講師!
除了重新調整規劃自己退休後的資產配比,並成功實踐了退休後依然能有現金流的安心生活,同時也收到許多40幾歲的三明治青壯年和50出頭的理財晚鳥,來訊提問關於退休的理財和人生;希望這本書能讓有心規劃退休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再次確認、穩固自己對退休理財被動收入的規劃想法、也在長壽化、高通膨的大環境下重新看待工作的主動收入」。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