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懷孕時害怕變下流老人,她30歲學投資:理財表面計較的是數字,實際更多的是觀念與心性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5869字

經濟日報 今周刊出版

編按:曾經在全職育兒與投資生活中走向低頻深淵的作者,發現自己即便帳戶逐漸充實,但仍填不滿內心的空虛無力感。她逼迫自己開始行動,從盤點自身與金錢的關係開始,讓一切有了轉變和流動。

雖然現在每天的生活看似差不多,但內在的力量卻早已天差地別。她在意的不再是標準單一的報酬率,而是財富體質的完整與健康──好的財富體質是一種穩定、平衡、和諧的狀態。作者表示,我們在談理財和投資,表面上計較的是數字,實際上更多的是觀念與心性。

作者: 聰明主婦

富足體質說來有些抽象,但其實是非常務實的概念,強調的是一種內外兼修的平衡狀態。外在可見、可量化的資源包括工作收入、資產或是副業斜槓產出的價值等,這些條件支應著我們的生活、行動、欲望與夢想;而內在的資源則是一種無法量化卻真實的力量,支持我們依循著內心找到人生真正的目標並且實現可能。

富足體質的養成需要時間與身體力行的累積和堆疊,如同我們調理體質一樣,過程看似緩慢,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保證可以感受到明顯的差異。這幾年,在追求富足與平衡的路上,我不斷地嘗試、犯錯和調整,有時茫然無助、有時也收穫不少,也遇到許多朋友、貴人與導師指引我、啟發我。

一直到現在,我明白一切都非偶然,在經過收斂、內化後,我將這些體悟配製成五帖內外兼修、養成富足體質的良藥,幫助我在偏移混亂時調整校正自己。當我急躁、火氣大的時候替我降火解熱;當我虛寒缺乏動力時則為我補給能量、促進循環。這五帖良藥不但是我的日常保養,也分享推薦給大家。

第一帖:設定合理的期待

投資無非是為了賺錢、獲利、累積資產及過上更好的生活。在我諮詢的案例中有一些同學其實並非投資新手,一路上看了不少書、上了不少課,學習了不少投資的方法,然而流派太多反而越學越迷惘。談到投資,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永遠是「你期待的報酬率是多少?」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基本又明確的問題,然而我最常聽到的回答卻是「越多越好」。近一步問,「要如何達到越多越好這個目標呢?」有的人會說不知道,所以還在學,有的人則是舉了一些例子,像是誰買了什麼股票然後大賺一筆⋯⋯聽到這,我總是面帶微笑聽同學說完,然後才會接著說備受尊崇的巴菲特以將近20%的年化報酬率獲得股神之稱,可見長期獲得20%的年化報酬率並不容易。

在累積資產的過程中除了追求高報酬之外,「持續」與「穩定」才是更加難能可貴的。合理的期待像是一把尺,是養成財富好體質的最最根本,幫助我們在選擇投資工具與方法時畫出一條清晰的界線。有些人因為工作辛苦或加薪不易,存了一些錢後便將希望寄託於投資之上,將投資當作翻身的工具。

甚至我也見過高收入的工程師或醫生因為工作壓力大、時間長,加上累積本金的速度頗快,所以想藉著投資奮力一搏而選擇槓桿型商品。雖然槓桿本身並沒有錯,但錯估風險會將自己置身於未知的風暴中。合理的期待雖然看似很普通很基本,但真的有太多人光是起手式就已經讓自己陷入危機之中。

合理的期待絕對是打造財富體質最重要的第一步,可以幫助我們設定正確目標、擬定可行策略,在投資的過程中也不易偏離。錯誤的期待,只會帶來錯誤的結果。如果你渴望的是超額的報酬,那麼記得先問問自己有哪些獨特優勢可以超越大 盤?在追求高報酬時承擔了哪些風險,這些風險又會將你帶往何處?

聰明主婦說

以我自己來說,我將超過一半的投資比重對標大盤指數,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被動投資或是指數化投資。根據過往歷史,台股長期的年化報酬率大約7%、美股9%、世界指數6%,也就是說在評估一項投資時,這樣的期待報酬在初步判斷上是合理、有機會達成的。如果超出太多,例如每個月回饋3% 利息、每年保證收益20%等,像這樣的報酬保證如果不是詐騙,就是承擔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這時就得特別留意我們是不是真的明白報酬的來源,並且理解相關風險。我常常建議同學,可以透過這樣簡單的比對,來評估投資機會的可行性,而不是在驚滔駭浪中求生存,但對於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卻非常模糊。

第二帖:擁抱長期思維和時間做朋友

當有了合理的期待之後,我們需要的便是時間與耐心。我非常喜歡圖1這張用來對比線性成長與指數成長型的圖,也時常在各種讀書會或是受訪時分享。

圖1標示出了線性成長與指數型成長的差異。指數型成長與我們常聽到的「複利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大多數人都更喜歡以固定速率增加的線性成長,因為線性成長不但讓人感到安心,也會覺得自己的投入都能適時得到回饋。不過,現實世界中的成長樣貌卻常常事與願違,不同於線性成長,指數型成長的醞釀期很長,在初期不但看不到成效更有可能表現落 後。但令人欣慰的是,只要撐過了最難熬的探索期與累積期,便有機會享受爆炸式的收穫。指數型成長的思維讓我甘願和時間做朋友,不論是投資、育兒、經營自媒體或是自我成長,都帶給我很大的鼓舞。

對應到投資,即便是最單純的定期定額法,也有許多人興致勃勃地開始之後,卻承受不了短期的下跌,或是一兩年內看不太到投資的成果而選擇放棄,自然也就看不到後面豐碩的果實。擁抱長期思維除了因為歷史回測告訴我們長期投資勝率高之外,更難能可貴的是,能夠鍛鍊我們在打底累積的過程中保持耐心並且堅持信念。這樣思維方式,不只在投資中給我們回報,在生活中也是一種支持我們走過低潮與困境的力量。

我有一本從二手網路書店上買回來的舊書《十年一覺電影夢》,是李安導演的自傳。其實我對電影並沒有什麼鑽研,整本書厚厚的將近500頁,也只有一個篇章我時常反覆閱讀— 就是李安導演窩居的六年。李安導演在成名前是位家庭主夫,懷才不遇的過往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網路上也有不少文章提及那一段生活。

然而我在讀自傳時,彷彿能讀到更多停留在那時當下的情緒。例如,書中寫到畢業後李安本來已經打算回台發展,沒想到突然得了獎,馬上就有經紀人上門,考量到孩子小加上太太正在拿博士學位,李安便決定留在美國「試試運氣」。後來全家人搬到紐約郊區,「剛開始的半年,她(指太太) 真的很難過,都不想活了⋯⋯」、「畢業快6年,一事無成,剛開始還能談理想,三、四年後,人往40歲走,依舊如此,也不好意思再說什麼理想,於是開始有些自閉。」這些真摯平實的文字,都曾經帶給我很大的力量,陪伴我度過暗不見光、沒有方向又難熬的累積期。

第三帖:安住當下保持彈性

理財、投資或是面對金錢關係,雖然看似很理性,但很多時候真正在處理的都是我們內心的矛盾。例如,當我每次提到長期思維的時候,內心也會有個小聲音搬出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名言:「長期而言,我們都死了!」這句話在我耳邊低喃,但當我試圖表達認同,想著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心中更害怕的則是「如果長期來說,沒死,那怎麼辦?」於是,子女教育金、退休金、老後生活安排這些問題就很務實地浮現出來—這就是我們一直在處理與面對的矛盾與混亂。

找我做財務諮詢的同學們往往都帶著一個或多個問題而來,他們想要知道按照這樣的進度存錢真的可以買房嗎?這樣投資是不是真的有保障?這樣規劃未來被動收入是不是可以每個月固定領5萬?儘管問題本身並不相同,但他們希望得到的都是一個肯定的答案。

只是,在真正的財務規劃中,我們所能提供的從來都不是對未來規劃的保證,而是此時此刻針對現有資源與條件所能做出的最好的決策與行動方案。我也相信,當我們持續在每一個當下做出我們所能做的最好決定,那麼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自然也是相對安心並且可以期待的,如果保持彈性和接受各種可能,等著我們的說不定是更好、更意想不到的未來。安住當下、為每一個當下做出最好的選擇,是減少焦慮、打造良好財富體質非常重要的關鍵;保持彈性則是為了容納更寬廣的未來。

第四帖:全局觀

談論到與金錢有關的決策,我也發現大多數的人都很習慣聚焦在單一的問題上。曾經,有一位同學因為手上有一些賠錢的股票不知道該不該賣而詢問我的意見。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像是,哪間銀行的優利存款最好?某張保單好不好?某某股票太貴了還可以買嗎?最近大環境很不好,還可以投入嗎?這類問題往往族繁不及備載。

我常常在家煮飯,雖然廚藝不算是非常精湛,但在口味上還是會多少顧及一下全家人的感受(笑)。在採買食材時,我通常在想的不只是「今天晚餐要吃什麼?」而是需要瞻前顧後地想著明天、後天、大後天,甚至一整個禮拜的食材。因為買太少會不夠吃,買太多又會浪費,有時也得「妥善分配」。像是整顆的高麗菜或洋蔥,我們一家三口通常一餐吃不完,需要分個兩到三次,這時就要先想好不同的菜色變化和搭配。

其實,我覺得這和我們在管理資產時非常相像,也難怪以前的人說「廚房是財庫」不是沒有道理的。而在整個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全局觀」。舉例來說,如果你從冰箱拿出一條蘿蔔,問我:「這條蘿蔔可以吃嗎?」只要蘿蔔沒壞當然可以吃,但你會直接生啃蘿蔔嗎?應該不太可能吧!因此單一問題即使得到了答案,也無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所以,在一個問題的背後其實還有非常多需要釐清的:蘿蔔是主菜還是配菜?想涼拌、煮蘿蔔湯、還是紅燒?冰箱有沒有其他的材料可以搭配?有了這些線索,我們才能做出最好的判斷,給蘿蔔最合適的處置。

回到問題,一檔賠錢的股票到底該不該賣,雖然每個人一定會在意賺錢或賠錢,但在決策過程中我們該練習的是用「全局觀」的角度來思考,包括:

.當初為什麼買?

.現在為什麼想賣?

.賣掉能不能承擔損失?

.能不能承擔賣了就漲的打擊?

.有沒有急著用錢?

.這筆錢占投資的多少比例?

.又占總資產的多少比例?

.賣掉之後有沒有更好的打算?

.在這次的經驗中學到了什麼?

如果這些問題都能一一回答,我相信心中自然會浮現出清晰的答案。我們在談理財和投資,表面上計較的是數字,但實際上更多的是觀念與心性。因為,困難的並不是數字,而是那些隱藏在數字背後卻無法用數字計算的真實感受。

第五帖:知行合一

在我生小孩之前,我的求職經驗常常面臨二擇一的窘境,薪水好的工作內容我往往不太有興趣,但有興趣的工作內容薪水又有些委屈,所以陸續換了好幾個工作都在這樣的抉擇中擺 盪。後來開始經營自媒體時,一樣的處境又再度顯現了。例如,我知道貼賺錢對帳單可以快速攏絡粉絲,但是偏偏這樣的事情即便我想做也做不來,所以,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找答案,難道真的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嗎?能不能既不違逆本心,也能擁有平衡對應的回報?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終於有了答案,便是「知行合一」。「知」指的是知道、理解、認同、接受,除了知道與理解,認同與接受也非常重要;「行」則是與知匹配的行動。相反地, 如果對一件事情的判斷不知道、不確定、不認同,那麼在行動上就應該極力避免。

「知行合一」的狀態就像是我們開著車,而前面的路況清晰可見,在這樣的情況下開起車來就非常輕鬆。反之,如果眼前霧茫茫一片,能見度很差,就只能小心翼翼地緩慢前進,但求不要發生任何意外,心裡充滿了擔憂與不確定感。

以投資來說,大家都知道盲從、聽明牌不好,但是如果身邊的人都在傳說某支股票潛力無窮、錯過可惜,甚至已經有人因此賺了不少,試想在這樣的情境下,即便心癢難耐,我們依然能理性判斷、克制住自己的貪念嗎?其實真的沒有那麼容 易,回想「天國一輝」與「航海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聰明主婦說

「天國一輝」是由4檔生技股所組成的,分別為中天、杏國、合一、杏輝等。這4檔生技股是2020年最火熱、最風光的飆股,各自擁有話題,加上媒體的大肆報導與投資人的瘋狂追價,短短幾個月股價暴漲超過20倍。以合一為例,當時因糖尿病足部潰瘍新藥解盲過關,股價一度從20元,在短短四個月內漲到476元,又在一個月內跌至150元,之後股價多在200元上下區間震蕩,未再回到高點。

至於「航海王」的成員是貨櫃三雄長榮、萬海、陽明這3檔股票,長期以來海運一直被視為高支出、低利潤的產業,股價一直十分低迷,大約10元,是股民戲稱的雞蛋水餃股。然而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擾亂了全球貿易秩序,也讓產業的情況有了徹底地翻轉。當時因為運輸需求大幅提升,導致船和貨櫃都非常短缺,暴增的運輸量、上漲的油價,加上船員因防疫隔離難以替補甚至一度癱瘓港口,在供不應求之下,運費上漲的幅度令人吃驚,連帶影響的就是長榮、萬海、陽明的股價。以萬海為例,股價曾在2021年7月來到最高價353元,之後卻開始下跌,從此未再回到高點過。

如果你有在關注金融市場,你就會知道這兩個故事,雖然看似是不同的事件、不同的成因和環境背景,但是相似的地方卻非常多。事實上,市場就是這樣循環複製的,每隔一陣子就會有新的趨勢、新的議題、新的飆股、新的投資人跟風上車,當激情不再時,股價也呈現「人走茶涼」的走勢。知行合一不僅能幫助我們避開二元思維的陷阱,更是一個務實的行動方案。當知道也認同的時候我們就去做,若不知道也不認同的就千萬不要碰。

在知行合一的這帖良藥中,我們要進補的是覺察每一個起心動念與財務決策的連結,只有當核心信念如此確定時,我們才能避開六大金錢決策陷阱,並且穩定持續地前進著。整體來說,「知行合一」看似好像沒什麼,卻是鍛鍊財富體質最難也是最終極的一步,一直到現在我仍然不敢說自己已經做得很好、很完善,但求每天都能在覺察中有反思與提醒自己的機會。

投資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但反過來,當我們把生活過好的同時,也更容易建立正確的心態、懷抱信念,在下判斷時不容易受到雜訊與情緒干擾。我的親身體驗是,投資決策也會自然而然更好、更穩健─這是一個好的循環。

這五帖良藥,是溫補,我們要的不是立即見效,而是為了確保我們在累積財富的路上走得穩當,也不會因為無以為繼或突如其來的念頭而半途而廢。打造良好的財富體質沒有捷徑、沒有終點,也不只是對金錢與物質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日常內外兼修的生活落實,從觀念想法到行動作法。當然,也是我至今持續在努力的。

本文摘自今周刊出版的《盤點致富:五大面向 × 三大步驟,帶你穿越金錢迷霧,打造財富體質,迎向豐盛人生》

作者:聰明主婦

想變聰明的聰明主婦。

大學學的是藝術教育,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多在文化產業。30歲以前覺得自己是金錢絕緣體,卻在懷孕時因為害怕變成下流老人而開始自學投資,並成立了「聰明主婦の生活投資學 」粉絲專頁,分享投資理財的心得與生活點滴。

有別於大眾對於投資理財生硬的刻板印象,聰明主婦擅長以自身的經驗出發,洞察與剖析人們的投資心理,以及在金錢關係中的愛恨情仇。

現在的職業是媽媽、家庭主婦、長期投資人、講師、財務導師、自媒體創業者。希望可以一直做著喜歡的工作到80歲,並且透過自身的力量陪伴對金錢感到焦慮的人。希望大家可以一起穿越金錢的迷霧,打造踏實穩健的財務基礎,過上平衡喜悅的自在人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成立於2012年。出版主題涵蓋:投資理財、商業管理、社會心理、健康人生、旅遊生活五大領域。

上一篇
離婚後千萬房產在媳婦名下,婆婆說「我們有出50萬」擬提官司爭取500萬,遭勸不要親家變仇家
下一篇
20個情人、每晚跑趴、豪宅和遊艇...他14歲進場買股、40年後身價32億元:每個經驗都需要真金白銀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