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夫婦25歲開始打拚,62歲考慮退休卻發現錢沒存夠:萬一退休時光和職場時間一樣長怎辦?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001字

經濟日報 寶鼎出版

作者: 勞倫斯.克里寇夫

我花了數年時間透過自己的財務規劃軟體公司打造這台機器。這台機器運用尖端科技,克服過去難以處理的技術障礙。這台機器充滿了各種細節,這些細節與我們的收入、工資和州稅系統相關,當然還包含美國最複雜的財政制度規定:社會安全福利(Social Security)。

我的生活水準機器能完成四件事。首先,它計算出你應該花多少錢,也就是你的可持續生活水準。經濟學家稱之為消費平滑(consumption smoothing):將你的生活水準維持在一個平衡點上,或在你的現金流限制下儘可能達到這個狀態。第二,機器找出提高你的生活水準的安全方法。第三,它計算你生活水準的風險,並找出使其更安穩的方法,包含投資的最佳方式。第四,它在你實際做出各種人生抉擇之前,幫你計算這些決定的成本,讓你用手上的錢買到更多幸福。

雖然我們的大腦不比電腦,但多年來的經濟學相關研究以及開發和操作這套軟體,讓我學到各種金融財務方面的經驗,我將在書中一一分享。我會跟軟體一樣把重點擺在以下三個優先事項上:讓你賺更多錢、減少風險、提高你從你花的錢當中得到的幸福感。

讓你賺更多錢

我的首要任務很簡單:讓你賺更多錢。這裡有個例子能激起你的好奇。這個例子的主角是史密斯夫婦,他們來自波士頓,同一天生日,上週剛滿62歲。(史密斯夫婦是一個假設家庭,是本書中第一個假設的案例。書中還有很多其他實際存在的家庭人口實例,但為了保護隱私,我把他們的名字都改掉了。)

史密斯夫婦從25歲起就從事非常辛苦、有挑戰性的工作。他們跟同齡人一樣操勞到不行,所以上週舉辦盛大的生日派對時,他們也同時宣布即將退休。不過,史密斯夫婦現在心碎了。他們終於坐下來審視自己的財務狀況,發現自己儲蓄太少,無法負擔有可能比工作時間還要長的退休生活。每年的歐洲之旅、夏季別墅、豪華汽車和波士頓塞爾提克隊(Celtics)季票的美夢在一個小時內全部化為泡影。

為什麼史密斯夫婦沒有在幾年前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呢?他們認為社會安全福利與401(k)退休福利計畫的最高額度繳款就夠了。跟多數人一樣,他們認為山姆大叔(Uncle Sam)和他們的雇主——引領我們財務行為的指標性人物——會把事情做對,會讓他們走上安全的財務道路。除了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史密斯夫婦也根本不敢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

幸好,史密斯夫婦有五種簡單和安全的方式,能夠拯救他們的退休生活。首先,他們應該等到70歲再開始領社會安全福利金,而不是在62歲時立即領取。再來,他們應該現在就開始從401(k)帳戶中提款,而不是等到70歲。他們還應該以連生及遺屬年金(joint survivor annuities)的形式來提領。接著,他們應該將格局為四房的房子規模縮小一半。最後,他們應該搬到新罕布夏(New Hampshire),那裡沒有州所得稅。

這種退休大改造會帶來驚人的變化。事實上,這將使史密斯夫婦的可持續退休支出增加一倍以上!根據原本的計畫,史密斯夫婦除了支付住房費用和稅款之外,每月還能負擔5,337美元的支出。在新的計畫之下,他們每月可花費11,819美元的費用。這是個非常大的成長幅度。以現值計算,終生支出總共增加1,578,374美元。

換句話說,新計畫等於給了史密斯夫婦一個裝滿約150萬美元現金的袋子。這就是金錢的魔法,純粹而簡單。

降低你的風險

我的第二件優先事項是幫你降低風險。風險的定義是,你的生活水準能在多大程度上高於或低於平均值。上行風險指的是體驗到高於平均水準的生活水準,這是好事。但下行風險是個很大的問題,這裡的意思是指與你預期相比,生活水準可能會下降很多。

我們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風險。有些我們能控制,有些則無法掌控。在這本書中,我會特別聚焦於以下幾種重要的不確定因素:

●收入風險(職業或工作期望無法達成的風險)

●死亡風險(英年早逝的風險)

●長壽風險(過了預期壽命後還活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風險)

●通貨膨脹風險(高物價使你的收入和資產購買力下降的風險),

●投資風險(你在市場上遭受重大損失的風險)

這些風險光想到就讓人害怕,但我們能用一些超級有效的方法來降低每一種風險。

本文摘自寶鼎出版社的《金錢魔法:個人財務終極實用指南,經濟學家教你如何管理和最大化你的錢》

作者:勞倫斯.克里寇夫(Laurence Kotlikoff)

波士頓大學經濟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計量經濟學會士,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聯盟成員,經濟安全計畫公司總裁,以及財政分析中心主任。

克里寇夫教授已經出版20本書籍和數百篇專業文章和專欄。他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經常出現在電視和廣播節目中。他的專欄曾刊登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彭博社、富比士、Yahoo.com、財富等主要出版物上。2014年,《經濟學人》把他列為全球25位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深耕商管、財經、趨勢、自我成長領域,致力為讀者架起知識的橋梁;前瞻好想法的引渡者,帶給讀者更優質的好書。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上百元高價買鴻海,跌破100元長抱「不動作」也能致富?前金控副總的等待學「比人家多賺一倍」
下一篇
00918「超配」遭金管會糾正,為何還要繼續存?達人不看殖利率:高報酬率才是真的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