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對多數散戶而言,「價值投資」和「企業研究」為何不如「指數投資」?

提要

第一分析師直言:太厚重、太細節的股票研究報告,通通不用看!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574字

樂金文化 作者: 張化橋

編按:作者年輕時進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任職,轉戰香港證券市場後,屢屢被評為「最佳研究團隊」、「最佳分析師」,在本書中娓娓道來自己多年研究經濟與股票後,所打磨出的投資理念。

他以個人的經驗,告訴大家「不要做短期投資」。身為分析師,作者也曾崇尚價值投資,企圖找到能持續看漲的潛力股,但他並不打算把這種投資方式推薦給散戶。他想要告訴散戶:做指數投資,才是最實在的方式。

講到股票分析,很多人都會參照分析師提供的量化數據,例如:季度獲利預測、目標股價等數字,來決定是否持有股票;然而,這些量化分析數字,真的準確嗎?分析師提供的目標股價真的會到嗎?如果時間和數字不準確,我該怎麼辦?第一分析師告訴你,其實研究報告無須看那麼仔細,投資人有更該注意的投資原則!

本人科班出身,在外國投資銀行工作十多年,所受的訓練是要把研究做細,做翔實,做徹底。可是我本性難移。在做證券分析師的那十多年裡,我時常因為要寫一百多頁的大報告而備感壓力,因為只有這樣的大報告才被同事、上司和基金經理當回事。每當看到同事或者競爭者拿著那厚厚的大報告去做首發說明會,我就在心裡對自己發誓:我一定要寫一本更厚的大報告。可是我一直做不到。那十幾年,我寫得最厚的報告就只有三十多頁,而且還要多謝那些大大的圖表和後面幾頁紙的免責聲明幫忙湊數。後來資格老了,我連裝也不想裝了。

今天我第一次坦白,我從來都看不上那些厚厚的報告,讀者也沒時間看那些報告。而且,我認為它們很不環保。當然,這大有酸葡萄的嫌疑。當我看到飛機場的書店裡充滿了又厚又大的著作,擺在書架上,我就發誓我永遠只寫又輕又小的書。今天,擺在你面前的書反映出的就是我本來的面目。

我見過證券分析師把 DCF(現金流折現)分析做到三十年之後,我很佩服,但不敢學習。我連今明兩年的現金流預測都沒有把握,何況三十年以後的事。聽說巴菲特的部下也做幾十年的 DCF 分析和預測,不知是真是假。不過我想凡人是不需要這麼幹的。

這二十多年,西方證券分析業基本上被數學家們所接管,花俏的公式和定義特別多,否則怎麼叫標新立異呢?可是,美國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在 1998 年的倒臺,足以證明數量化分析不能擔保你長盛不衰。這家公司由幾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創辦,聘請了大量數學和金融學的天才。 2008 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也多少得益於這些數學天才的幫助。他們把衍生工具做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足以把全球銀行體系毀滅幾次有餘。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俏皮話:「 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 but not simpler.」意思是,凡事應該求簡,只要別簡單過分就行。你想,當一檔股票的投資分析需要五十多頁的報告(甚至一百多頁的報告)才能解釋清楚時,那問題不是很嚴重了嗎?鼎輝投資公司的焦震在投資方面成績卓越。他曾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他不願意聽下屬或者投資銀行分析師跟他講牛奶或者汽車的生產技術及科技上的變化。他說,他反正一輩子也弄不明白,所以乾脆試也不試。

在挑選股票時,如果你需要做很詳細的數學估值模型,才能確定某家公司每股股價究竟是值 3.32 元,還是值 3.41 元,你想想這不可笑嗎?我覺得估值應該是個範圍,比如某公司每股股價大約值 3∼4.5 元,或者讓這個區間更寬一點,留些餘地。所以,當你發現分析報告說,某股票距目標價還有 15% 的距離,因此建議買入,你會不會覺得好笑?同樣,當你看到有些策略師講,今年恒生指數或者上證綜指在年底會達到多少點位時,你怎麼想?如果他對每個季度的點位都有預測,他一定是神仙。

注重粗獷和簡單有一個好處,就是避免被複雜和眼花繚亂的雕蟲小技所欺騙,而且有助於我們抓大放小。另外,這種分析股票的態度可以讓我們永遠留有餘地,在算帳時不要算得太滿。

不少投資者在本益比上做花樣文章。比如,如果去年的本益比太高,那麼他就看今年、明年,甚至後年。如果經常性收益太少,他便建議你看總收益或者把特殊收益也包含在其中。而簡單粗獷的方法是建議你看中長期(而不是短期)的存款利息率。比如,在未來三、五年內一年期的銀行存款利息率大約為 3%,那麼留點空間和餘地,你可以把它當作 4%,也就是整個股市應該在 25 倍左右的本益比為大致合理,即 4% 的倒數。 25 倍的本益比就是你買股票的本錢在二十五年回本的意思,那就等於每年回本 4%,與存款利率(加上一點空間)差不多。留足空間的反義詞就是說服自己買股票,忽略利空因素。

在香港和美國,由於未來幾年存款利率水準有可能一直低於 2%,甚至低於 1%,因此,即使留足空間,本益比的上升空間仍然很大。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香港股票比中國股票有吸引力的原因。

留足空間與風險分散這兩個投資原則是相輔相成的。風險分散也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不管這個籃子有多麼好,多麼可靠。萬一這籃子有個洞,怎麼辦?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曾經要求投資者在選股時注意把握一個尺度:本益比的倍數乘以股價淨值比最多只能在22.5。這大約是 15 倍本益比與 1.5 倍股價淨值比的乘積,如果本益比略高於 15 倍,那麼股價淨值比必須低於 1.5倍。當然這是選擇股票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達到這個條件還不夠,還必須滿足其他很多條件。顯然,這對中國 A 股投資者來講,是一個很苛刻的條件,好在香港市場(含紅籌股和 H 股, 編按:紅籌股指公司在中國境外上市,但業務主要在中國地區,或股權主要由中資企業持有; H 股則指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公司)上這類合格的公司還很多。

說到風險分散,巴菲特似乎自相矛盾。他巨大的旗艦公司也只有二十多個投資專案,所以他把風險集中在這20 多檔股票上,此所謂「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把這個籃子看緊」。而他經常宣導大眾只買指數基金,實現充分的、完全的風險分散。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其實這反映了巴菲特對世人的一個敏銳而正確的觀察: 世界上絕大多數投資者(含專業人士),既無能力也無必要的心理素質去選擇個股和投資個股,因此,他們必然跑輸大盤。而既然不能跑贏大盤,還不如買指數基金。如果你想批評巴菲特的「精英」思想,請便。遺憾的是,他是對的。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的《中國最敢講真話的股市人:中國第一分析師打磨十七年的股市眼光,最誠實又直白的洞悉市場真相》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樂金文化,創立於2018年,我們秉持編輯專業和文化使命,探索世界重要的問題、思想與趨勢,透過引介、出版海內外的優質好書,期許為每位愛書人帶來一場場的心靈饗宴,讓好書不寂寞。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一位老先生對牧師告白:我這輩子追求物質,現在才懂花錢買的BMW,不會到安養院看我
下一篇
00939、00940、00941都跌破發行價,該怎麼辦呢?關鍵是資產配置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