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427字
從480萬本金到資產超過300億,僅花六年便讓資產翻了6000倍的傳說級股神遊牧民,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本文他將大方公布自己的買進、買出標準,他想告訴大家: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掌握到夠多資訊不等於必勝,重點在於:你要大海撈針,從海量資訊中找出真正的「訊號」!
「無數條新聞和公告、情報資訊中,哪些是與賺錢有連結的呢?」
這裡說的「與賺錢有連結」並不單只有在股票上通用,虛擬貨幣、非上市股票、或基金一樣可行,或者是房地產。若比喻成是「和異性談戀愛」,這就像是從對方的言語、行動、動作等各方面,來解讀對方的真心。
如果能從無數的數據中,剔除雜訊並找出真正的訊號,無論在哪個領域都能成為改變市場遊戲規則的人。這本書出版的 2022 年,可能會出現許多現象,例如,美國的縮減量化寬鬆、中國的房地產問題(恆大等)、韓國和美國的利率調升、繼 Omicron 之後出現的新冠肺炎變種、全世界緊縮導致的經濟蕭條可能性等,各種話題會一湧而出。於是,市場參與者每天,或者應該說一天之中都會因話題影響而反覆悲喜交加,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醒悟大部分的話題都只是「雜訊」而已。
不只是宏觀的、世界性的事會動搖我們,脆弱的散戶投資人對於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也會不斷產生悲喜交加的反應,只要股市稍微震盪,匯率調整或長期債券利率變動,或者法人和外資的買賣動向變化,就會讓散戶產生很大的動搖。
但是就只有這些嗎?如果發生政治話題、國際局勢問題或國內外經濟話題,散戶就會大驚小怪,成為一隻「完蛋鸚鵡」(「這會完蛋的!」),此外如果報導的話題消失,就會馬上變成「後悔鸚鵡」(「這當時應該買的!」),股市稍微下跌,就會像世界末日一樣痛苦,第二天市場急劇反彈的話,就會急著進場買進。
以這樣的心態來炒股,問題不在於你的帳戶資金會不會減少,最致命的關鍵問題是「投資心理筋疲力盡」的時刻會很快到來。人的精力並非無限,而是有限的,一旦投資筋疲力盡的時間到來,即使很小的股市變動,也會發生放棄 「全部」股票的情況。你至少會經歷過一次這種情況:堅持再堅持,卻在完全稱不上重要的利空因素下,突然自暴自棄的放棄一切。
所以我認為,在股票生涯中,擁有區分雜訊和訊號之眼是非常重要的。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且恐怕也無法達到所謂的完美境界,這只是我透過持續的反省和反覆,讓自己成為一位更好投資者的過程,如此而已。
賣出聖經
這雖然不盡完美,但我在買進-賣出時,區分訊號和雜訊會有幾個標準。為了方便起見,我把它稱為「聖經」,這是因為我如果不遵守這些標準,往往事後都會後悔。
我也有很多時候會出現動搖的情況,因為在股市中經常發生和一開始看的情況不同,而導致情緒不穩,要在這種突然的情況下決定該買進或賣出,這種時候「買賣聖經」就非常重要。
「基本型」賣出聖經
1. 影響股市的不是新聞或媒體報導,產生影響的是公司基本面。
2. 因此媒體報導,首先要先判斷是否為公司基本面產生影響。
一般在買進時,如果不是盲目買進的話,在自己買進的理由消失前,都要繼續持有這檔股票,所以我認為只要避開那些利空因素的雜訊就可以。而若此時出現的不是雜訊,而是訊號,也就是說,出現足以消除自己買進理由的訊號,那麼此時就應該拋售。因此區分該賣出的相關雜訊規則,不僅適用於短線交易、波段、長期投資,還適用於大部分的投資情況。
做股票時損失最多的情況之一,就是利空因素被媒體報導之際。因為「從無到有」,而且產生了「不確定性」,所以被評定為下行風險,股價會暴跌,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誰都很容易動搖。
但是,如果該報導不是對企業的基本面產生影響,與其陷入恐懼之中拋賣,不如打給公司 IR,電話必須打得比誰都快,電話號碼在 HTS上查看企業基本資料就會顯示。因此,如果沒有事實根據,反而可以視為買進機會,如果是暫時性雜訊,就沒必要動搖,特別是「獨家」報導,很可能只在一個媒體上披露,而且我認為很有可能不是事實。
此外,如果出現經常有的利空因素類型(如有償增資等公告),可能會出現爆量拋售。當宣布舉行股東分配有償增資時,持有該標的的人將遭受突襲轟炸的打擊,至少會暴跌–15%(註:股東分配有償增資時,發行價會比現行股價優惠 10 ∼ 30%。意即,與現行股價相比,便宜的股票將流入市場,如果數量被釋放,會導致股價下跌,因此持股者會提前進行拋售,雖然根據規模各不同,但通常往往會出現跌停)。總而言之,向股東伸手籌措資金顯然是不好的訊號,因為如果公司真的良好,而且事業有前景性可言,就可以透過第三方配股得到外部機構的投資。
但如果並未持有該標的,這可能是很好的買進機會。
即使是股東分配的有償增資,如果增資的理由是增設工廠或新事業,或者是改善公司的基本面,像這種類型的有償增資, 90% 以上會恢復到原來的股價,但這問題是需要一段時間。這種情況雖然是不好的訊號,但某種層面上也可以解釋為雜訊。
決定賣出時,「實戰型」聖經如下,實戰型的意思是,無論是短線交易、波段,還是長期投資,只要出現訊號,就必須立即應對的領域。
「實戰型」賣出聖經
1. 如果是判斷題材消失的話題,就無條件的減少一半以上的比例,要具備自行判斷此話題是否消滅的能力。
2. 如果是業主風險,一定要減少一半以上的比例,上市企業中最重要的是企業主。
3. 跌破強而有力的線時,一定要給公司打電話,確認是否為利空因素,然後重新檢視買進理由。
4. 如果比預計更快出現「暴漲」,將比重減少一半以上,買的時間比起收益更為重要。
5. 波段、長期投資買賣時,如果獲得比預計更多的「未實現收益」,就必須減少比例,內心開始產生慾望的時候,就是開始賣出的時間點。
6. 如果出現草率買進的現象,就立刻全部賣出,因為沒有原則的買賣,最終會引來更大失誤,即使現在獲得收益,但之後損失會更大。
7. 觀察是否在任何時候都能堅持買進原則,如果是違背原則的買賣,就立即減量。
8. 如果心裡產生了「再多一點」的慾望,就要立即減量,自己的心理是最重要的輔助指標。
9. 如果悲喜交加的話,這就已經是勸阻的證據了,停止股票,做與股票完全無關的事,就讓大腦休息吧。
10. 謹記只要有一點點驕傲自滿,馬上就會出現大失誤,必須時時刻刻感恩和謙虛。
賣出的時候要遵守的原則很多。事實上,基本型+實戰型賣出聖經的 12 種全部都是重要訊號,買進固然重要,但賣出才是股票的核心關鍵。人們一般都說很難「停損」,那是因為在賣出時沒有原則,所以才很難。「停損」本身就是具有意義的,有某些像公式一樣的脈絡可尋,很多人會問百分之幾要做停損(雖然我一開始也訂在 –5%),但我必須說並沒有固定的線,如果對標的深具信心,那麼就不會對漲跌心神不寧。
買進聖經
下面我們來談談買進時,是否具備意義訊號的聖經。
根據短線、中期、長期投資,買進訊號略有不同,特別是在短線交易中,區分買進訊號這件事是最重要的。
決定買進的「基本型」聖經有下列三項:
基本型買進聖經
1. 流通性和業績的推動,會使股價漸漸提高,流通性包含政府資金和企業投資,業績是亙古不變的股價上漲原動力。
2. 出現會讓股價快速上漲、令人期待的前景藍圖。
3. 如果第 1 點和第 2 點同時存在,股價就會「暴漲」。
股票投資大致上可分為,價值投資和短線交易。
價值投資者盲目相信企業基本面的投資,通常把權重放在第 1 點。
當然,價值投資者也會看第 2 點,但比重會較少,時常出現的現象是,只看業績就投資,卻眼睜睜看見股價持續下跌趨勢好幾年。
短線交易的投資人其實不看第 1 點和第 2 點,這稱為「事件驅動」投資,為了應對短線話題,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買賣,如果必須在第 1點和第 2 點之間衡量的話,會更重視第 2 點,第 1 點是為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只加了極少的權重。
我也做過超短線交易的搶帽子,所以非常了解。但如果盲目的投入短線,只是因為短期內可以獲得巨大收益的強烈誘惑(用 500 萬韓元在3 年內達到 30 億韓元等),那麼十之八九會遭受失敗,你必須要放棄很多東西,完全集中精力投入,才能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而這就是短線交易。
對於既不是價值投資,亦非短線交易的領域,我單純的稱為「基金投資」, 這是我在過去幾年裡,比一般股票買賣更傾注心血的投資領域,是通過私募股權基金或創投基金的非上市公司投資。這種投資方式是在前面所說的買進聖經中,完全遵循第 3 點的投資。非上市投資的順序依次為:種子輪、天使投資、 Pre-A 輪、 A 輪、 B 輪、 C 輪、 Pre-IPO投資等。 A 輪以下的投資往往只能在沒有第 1 點的狀態出發,當然也有在業績為0的情況,光看第2點,僅憑一幅藍圖來進行投資(上市之後,會進入「夾層投資商品」的領域,關於夾層投資商品在之後在第 11 章會做詳細介紹)。
但是投資人會比任何人都更快的判斷這幅藍圖成功的可能性,以及是否會改變、影響人類生活模式。而且,會仔細評估,如果這幅藍圖成功,和現有的任何產業或企業相比,是否能帶來同等級的流通性和業績。而且在某個時間點,流通性+業績+藍圖全部符合之際,可望帶來巨大的價值上升。
決定買進時的「實戰型」聖經如下:
實戰型買進聖經
1. 確認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具備掌握這些的能力,就能賺大錢。
2. 區分不確定性和風險。在不確定性狀態下,被確認為風險的瞬間,就是投資股票的最佳時期。
3. 與流通性相關的話題,對買進有很大影響。政府政策、企業的投資,必須要仔細觀察。特別是三星、現代、 SK 等大企業的設施相關投資,必須要多看幾次。
4. 大企業的政策變化非常重要。因為一定會帶來新的「投資」。
5. 提高企業業績的話題,無論是中小型股還是大型股,都是最重要的。特別是,由於新事業或大企業的政策變化,而產生的業績上升很有可能不是暫時性的,也就是說,可以期待股價的大幅上漲,也可以將股價盤整視為收購機會。
6. 不要執著於關鍵詞。股票不是以關鍵詞進行交易的單細胞界。
7. 考慮行情。如果行情不好,帶動股價的力量就會大幅減弱,因此買進數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以下。
8. 考慮產業情況。如果該標的所屬的產業狀況不好的話,那麼帶動股價的力量就會大幅減弱,因此將買進數量減少至平時的三分之一以下。
9. 如果可能,最好選擇成交量多的產業,投資標的也盡可能選擇委買量多的。獨自關注冷門股,也只是等待淒涼的停損。成交量大、委託價好的標的,本質也較佳。
10. 如果可能,比起線圖上的高點標的,選擇線圖上在谷底或正在盤整中的標的吧。另外,有必要買賣上漲 10%、下跌 –30% 的標的嗎?如果是相同的題材,線圖好的標的更容易往上走。
以上這段雖然可以看作是這本書中最重要的部分,但並非任何人都能理解和跟著做的,如果具備看見買進訊號的眼光,就可說已經是成功的投資人了。
由於版面有限,部分例子將在另外的章節中進行說明,這裡我想再次強調,這是自己分類每天出現的話題,而產生的能力,並非某種公式。
宏觀經濟是保險
一般散戶投資人或普通人,在證券公司分析師或專家談論宏觀經濟時都會傾聽,利率或匯率如何,物價和成長率、國民所得和負債如何,預計「今後將對股市產生各種影響」,因為此種根據看起來強而有力,所以人們也會以此為基礎來制定投資戰略。
此外,也有很多人認為此種宏觀經濟對上市股票投資是沒有必要的。實際上,我也認為散戶投資人沒有必要將目光投向宏觀經濟,從資金規模上來看,把觀點擴大到宏觀經濟來看市場,似乎超出了必要的努力範圍。
當然,最近很多投資人為了準備當天的股市,確認包括美國在內,歐洲主要國家的夜間指數變動,黃金、銀、銅、油價、天然氣等原料價格變動。為了準備當天的股市,很多人都在關注夜間推出的各國主要政策變化。
進入 2021 年,隨著縮減量化寬鬆話題的出現, 10 年期公債殖利率上升等,也被新聞報導,感覺全市場的參與者們都變成了專家似的。
但是,如果從長遠角度來看股市,而不是只看「當日」,宏觀經濟的必要性就會大幅減少,為了賺錢,比起整體市場情況,更需要各區塊的「產業情況」。
我個人認為宏觀經濟是保險。如果讀到市場開始流失資金的訊號,我也會減少股票,或拿掉預收款進入公募等,操作方式就會有所不同。
在股票投入大筆資金之前,先仔細觀察情況,並再次確認是否安全無虞,且現階段是否為過度下注的可能性。所謂的保險,是最好不要有申請理賠之事發生,只要做好準備,安然無恙的度過就是好事。
過去我曾有預測過市場情況,而防止巨大損失的實例。我當時預測,在 2020 年第一季度發生流行病後,到第四季度可能出現第二次大流行,因此進行提前應對。 從 WHO 公開的美國的流感確診者人數變動圖來看,每到 10 月確診者就會增加, 12 月和 1 月之間達到頂點。
2020 年也是如此,碰巧 2021 年也適用,我利用這些資料,進行了指數和產業的買賣,除此之外,還把特斯拉編入 S&P500 的話題或美國大選活動等視為機會,保守的進行了交易。
那麼 2022 年會怎麼樣?
在全世界通貨膨脹和負債危機的情況下,美國的超大型市值股非常穩固,因此呈現指數不跌的情況。對此,美國聯準會更攻擊性的進行縮減量化寬鬆和利率上調,這樣一來,即使美國本身撐下去,但新興國家有可能會無法支撐。在全世界零利率的環境下,已達極限的企業層出不窮,有可能因而引爆金融危機。
過了 2021 年後,沒有任何人擔心金融危機。當然 2022 年美國股票也很好,在韓國三星電子和 SK 海力士也出現上漲前景。 2020 年 3 月開始的韓國企業負債償還延期,從 2022 年 3 月再次延期至 6 月,但對此並無任何討論。大家無視 2020 ∼ 2021 年一年間流入股市的資金,比之前 2019 年流入股市的資金還多的統計,並認為 2022 年市場也會很好。
我也希望市場持續好,但是需求真的會如所有人的希望,在 2022年復甦嗎?稅金負擔更重,市場流通性減少,但進入勞動市場的人數並未增加。薪水會上漲,而薪水上漲意味著企業的業績不會好轉,因為突然增加的需求而帶來的工廠增設,是否有可能結局為供過於求呢?
2008 年的雷曼兄弟事件實際上給股市的衝擊,也是從那時開始過了 2年後,所有危機才完全結束。
因此我計畫在 2022 年裡,以保險的心態進行小額買進賣權的交易,通過保險來了解宏觀經濟。
只要透過 HTS 的期貨選擇權選單,任何人都可以進行選擇權交易。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無條件限制的來進行買賣,但從 2021 年開始,必須接受 2 個小時左右的 VOD 教育(編按:目前台灣無此制度)。當然,期權交易是有風險的,如果是無法承擔這種風險的散戶,應該要更加保守的進行買賣,像是降低槓桿。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出版的《社畜的財務自由計畫2:社畜華麗變身,用多元投資組合穩定獲利,30億變300億》
作者:遊牧民(유목민)
散戶界的傳奇人物,再次創下300億神話的投資之神
1978年出生於首爾。重考三次,終於考進檀國大學法律學系,直到34歲為止,整整準備了12年的司法考試,但最終落榜。35歲時,以月薪100萬韓元(約2.5萬新台幣)的非兼職打工方式踏入了職場生活,但是賺的真的不多,38歲那一年2015年,正式開始投資,就像準備考試一樣,作者用心鑽研股票,他認為做好股票的第一要件是付出「別人無法比的努力」。3年後的2017年,達到30億韓元,而這是作者僅僅透過「短線操作」所獲得的收益,還曾在KB證券實戰投資大賽,創下兩次報酬率第一名的紀錄。
作者的第一本暢銷書《社畜的財務自由計畫》,主要講述以本金480萬元(約12萬新台幣),如何在3年內賺到30億(約7,600萬新台幣)投資方法和獨特見解,而本書《我的投資從凌晨四點開始》則展現不同層次的投資洞察力,跳脫短線操作方式,以多元投資組合和方式,講述自己特有的方法論和觀察力,和各位分享這3年期間是如何擴展自身觀點,並以多元投資組合,達成三年賺進300億收益的不可能任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