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665字
「不管你在一筆投資中投入了多少時間、心血、精力和金錢,如果你沒有事先確定的退出策略,一切都可能在瞬間化為烏有。」
一個合格的投資者必然有其一定的投資標準,如果一項投資不符合他的標準,那麼即使最終盈利,他也會將其視為一個錯誤的投資。巴菲特就是如此。
巴菲特的退出策略就來源於他的投資標準。巴菲特不斷用他投資時所使用的標準來衡量他已經入股的企業的品質。儘管他最推崇的持有期是「永遠」,但如果一支股票不再符合他的某個投資標準(比如企業的經濟特徵發生了變化,管理層迷失了主方向,或者公司失去了它的「護城河」),他就會果斷地把它賣掉。
當然,股票市場是無法預測的,即使堅定地遵守著自己投資標準,也很難避免犯錯。在這個時候,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正確地退出了。
1961年,巴菲特用100萬美元控制了登普斯特.米爾製造公司。這家公司位於一個小鎮上,離奧馬哈有144公里的路程,生產的產品以風車和農用設備為主。那時候,巴菲特使用的是葛拉漢式的購買「雪茄菸頭」式的企業的策略,而登普斯特就屬這種企業。作為控股股東,巴菲特成了董事長。他每一個月都得「懇求管理者們削減日常開支並減少存貨,他們嘴上答應得好好的,心裡卻盼著他趕快回奧馬哈。」當巴菲特意識到他收購這家公司是個錯誤後,他立即決定將它賣掉。
不過,一直沒有人對這家公司感興趣。在那一段時間,巴菲特也沒有認識到當少數股東和當控股股東的差別。如果他只有10%或20%的股份,他可以很輕鬆地把這些股份賣掉。但手握70%的股份,他要賣的是控制權,可事實上,根本沒人想要這家公司的控制權。
透過這次失敗的投資,巴菲特發現,要扭轉企業的經營狀況並不是他的「特長」。為了彌補這個錯誤,他找到了他的朋友查理.蒙格,而蒙格認識一個叫哈里的人,他可能是登普斯特的救世主。哈里入主公司後,開始削減成本,大幅減少存貨,擠出了不少現金。巴菲特把這些錢再投資到了債券中。
對巴菲特來說,投資是不能帶有情緒的。投資者應該關心的不是他會在一筆投資中賺多少或賠多少。他只需要遵循他的投資原則,而他的退出策略也只不過是這個原則的一部分罷了。
那麼,如何掌握退出的時機呢?巴菲特對於何時退出,在本質上是效法葛拉漢的。葛拉漢認為,當某支股票的價格已經達到它的實質價值時就是賣出的時機。他覺得,一旦證券價格超過其實質價值,就幾乎不具有潛在利益,投資人最好再尋找其他價格被低估的股票。
當然,如果只是完全複製葛拉漢,巴菲特也就不會成為股神了。除了對葛拉漢的效仿,巴菲特結合自己的投資實踐,在選擇退出時機時,往往會採用以下6種策略中的某一種或幾種:
1.當投資對象不再符合標準時。
2.當他所預料的某個事件發生時:比如經濟危機或者股災。
3.當他的投資目標得以實現時:有些投資系統會得出某項投資的目標價格,也就是退出價格。這是班傑明.葛拉漢投資思想的特徵之一。葛拉漢的方法是購買價格遠低於內在價值的股票,然後在它們的價格回歸價值的時候(或兩三年後依然沒有回歸價值的時候)賣掉它們。
4.系統信號:這種方法主要由技術交易者採用。他們的出售信號可能得自特定的技術圖表、成交量或波動性指標,或者其他技術指標。
5.機械性法則:比如設定比買價低10%的止損點或使用追蹤止損點(意思是,在價格上漲時相應調高,在價格下跌時卻保持不變)來鎖定利潤。機械性法則最常被遵循精算法的成功投資者或交易者採用,它們源自於投資者的風險控制和資金管理策略。
6.在認識到犯了一個錯誤時:比如出售登普斯特.米爾製造公司。
總之,巴菲特認為,一套成功的退出策略不可能獨立於其他因素,它是一個投資者的投資標準和投資系統的直接產物。這其實也就是典型的盲目的投資者兌現利潤和接受損失如此困難的原因之一。
本文摘自崧燁文化的《海嘯華爾街,巴菲特傳奇:股市線型看多只會被KO!用最樸實無華的方式逆襲成為世界首富》
作者簡介:
趙劭甫:
微資深投資客,是個務實到不行的人。高三時別人在備考,他卻在玩股票,幸好錢跟課業都沒有玩掉。大學及就業後觸角又伸向了基金、期貨、貴金屬交易,十幾年來修練出一套獨特的投資心法。
趙建:
專職作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