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340字
經濟VIP文章限時開放
過去十幾年,保險一直是理專口中財富傳承的利器,但是不是只有富貴人家才用得上?其實,時代在改變,保險環境與從前大不相同,如今,也開始有保險專家說,現在中產階級透過保單傳承財富,才是真正超划算。
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葉建郎表示,通常富人對財富傳承的想法都是如何將上一代的資產,順利傳給下一代,目標是不要產生子女爭產,以及希望移轉過程中不要產生太大稅負。
保險給付一般不納遺產 但有例外
保險之所以常被用來作為財富傳承工具,主要是保險法跟遺贈稅法,對於保險認定「非屬遺產」,也就是保險給付金額無需計入遺產總額,才會被很多人拿來做財富傳承工具。
重點是,保險的功能是基於分散風險和損失的前提下,避免風險發生時會立即失去經濟來源,使生活陷入困境,所以在事前利用比較少的保費去獲得風險發生時的補償。
換句話說,當被繼承人已患有重病或是年事已高,他的風險發生機率已經非常高 ,保險公司不會願意在風險發生時給予額外的補貼,這時候的保險費跟未來保險理賠金額差異數,不外乎是「保險公司收取的合理保管費」或者「應給付的利息收入」。
葉建郎說,這些都不具備保險功能,因此會被國稅局依實質課稅原則去認定「他投保目的,是為了將保費轉換成保險給付的金額」,因而不能享有不併計遺產總額的申報優惠,不但要併計遺產補稅,可能還會面臨兩倍以下的罰鍰。
保單實質課稅 國稅局怎麼做
這樣看來,就節稅的角度來說,保險在財富傳承上能發揮的功能好像沒有想像中的強大,真的是這樣嗎?
保險法專家劉北元表示,傳承需要的是客製化,沒有一種工具是萬用的,保單 、遺囑都可能派上用場,就看你要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過去這十幾、二十年,國內保險市場主力銷售都在儲蓄型保單,這類保單也就順理成章被規畫成有錢人財富傳承的利器,但是儲蓄型保單的保險給付,就是已繳保費加計比定存高一點的利息而已,保險的槓桿功能非常低,失去保險提供保障的意義,當然會被國稅局注意到,進而展開實質課稅。
劉北元說,可以想見,當一張保單的保險給付只是已繳保費加計利息,比如說繳保費1000萬元,領回保險金額1200萬元,結果被計入遺產實質課稅10%甚至20%的稅率時,這種幾近於0槓桿的儲蓄型保險其實是不划算的,「多拿」的200萬元用來繳稅可能都不夠。
保單高槓桿 就算被課稅還是划算?
近年來金管會已將保險市場引導至以銷售保障型保單為主,劉北元說,這不但讓保險發揮真正的保障意義,而且這種高槓桿的保障型商品就算被實質課稅,還是「超划算」,更讓保單在傳承財富上不再是富人的專屬工具,中產階級就可以透過這種高槓桿的保單來傳承財富。
劉北元解釋,高槓桿的終身壽險保單,保險理賠是保費的數十倍,目前市場上甚至有槓桿高到40倍的保單,這樣創造出來的效果是1:40;相較於儲蓄型保單只有一比一點多,差距非常大,「當你買下一張這種保單,你不只是傳承,你甚至是在創造財富給子孫」。
以40倍高槓桿終身壽險為例,假設繳納100萬元,過世後領取4000萬元理賠,可以創造出40倍的「傳承」,縱使實質課稅,對這種高槓桿保單也不構成威脅 。
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來,當市場上以這種高槓桿保單為主力商品時,透過保單「 傳承財富 」真的不用是富貴人家,中產階級都可以做得起,劉北元說。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