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11字
受到聯準會升息和市場不確定性影響,今年以來多數債券型商品都普遍下跌。台灣投資人最喜歡買的非投資等級債更是有雙位數的跌幅。隨著跌幅加深、殖利率提高,著眼建構長期收益部位的人,可以開始進場撿便宜了嗎?(原文刊載於2022年7月26日)
若觀察美國高收益債指數,以ICE美銀美國高收益債指數為例,今年上半年的跌幅高達14%;截至7月22日為止,指數殖利率雖然從6月底高點的8.88%下修,但也仍有7.83%(編按:非投資等級債舊稱高收益債亦稱為垃圾債券;債券價格與利率成相反走勢,當價格下跌則利率上揚)。
非投資等級債一直都非常受到台灣投資人的青睞。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的統計,截至6月底止,台灣投資人持有的境外非投資等級債基金金額仍高達新台幣6088億元。這麼多人買的非投資等級債基金,遇上了雙位數的跌幅,該怎麼辦?手上有部位的人,是要逢低加碼嗎?沒有部位的人,可以進場了嗎?
想建立非投資等級債的被動收入部位?先考慮自己投資年限
要回答這個問題,專家建議要從兩個方向來檢視。首先,你為自己設定的投資年限有多長?專家建議,投資年限只有半年到1年的投資人,最好再等等。如果投資年限有3到5年的人,可以考慮慢慢定期定額建立部位了。
如果以目前指數殖利率接近8%來看,已經是歷史上相對好的報酬。柏瑞全球策略量化債券基金經理人陳柏元分析,統計過去歷史數據,當殖利率達到8%時,未來1年正報酬的機率高達8成。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也指出,歷史上非投資等級債殖利率超過8%的時間,應該不超過10%。
雖然報酬已經相對優渥,但風險仍在。非投資等級債的收益主要是兩個元素加總而來:基準利率再加上信用利差。基準利率跟著公債利率浮動、信用利差則是市場根據企業可能的違約機率所給予的溢酬;當景氣愈差,違約率愈高,信用利差也隨之擴大,整體非投資等級債的殖利率也愈高。
以ICE美銀美國高收益債指數為例,目前的信用利差是4.96%。林啟超分析,以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3%到5%的信用利差屬於相對合理的範圍。
「我的看法是信用利差可能還沒有全然反應。現在面臨的是全球在未來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景氣會更進一步下滑,」林啟超強調。
安聯收益成長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謝佳伶也強調,目前許多券種殖利率都升高了,反映的一方面是聯準會升息。「第二個是反映未來市場的違約風險可能是會再增加的。所以雖然現在的收益率比去年好,但我們還是覺得要慎選市場,」謝佳伶指出。
截至6月底為止,以美國非投資等級債為例,其違約率還在1%,遠低於歷史平均。謝佳伶預期美國非投資等級債企業今年違約率可能維持在1%到1.5%左右、明年可能會升到2%到3%。違約率升高,會帶動信用利差提高。
當違約率提高,信用利差就還有擴大的可能,林啟超建議,如果投資年限是著眼未來3到5年的收益,那麼現在就可以考慮慢慢定期定額進場。
如果是投資年限是著眼於未來半年到1年,那可能還需要再等一等。比較好的時間點會是當市場開始討論聯準會何時降息的時候。「我覺得如果聯準會開始釋出一些降息(會是比較好的買點),」林啟超分析。
「如果降息的氣氛越來越濃厚的時候,一定是景氣比較差。這時候5年期公債利率應該就往下了、但是利差會擴大...到那個時候,短期的損失可能是有、但是長期要損失的可能性太低了,」林啟超分析。
非投資等級債類別,最好優先選成熟市場、避開CCC級
以投資的類型來看,專家也建議以美國市場為優先。以企業的前景和違約預期來看,謝佳伶相對看好成熟國家的非投資等級債,尤其是美國。
「以收益率來看,大家可能覺得新興市場有11%到12%,可是新興市場未來一段時間景氣的問題、政策的擔憂都有很多不確定性。所以現在我們會覺得,不是選最高收益,而是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去選擇債券,」謝佳伶建議。
另一方面,陳柏元則是建議投資人在挑選債券型基金的時候,要避開投資組合裡面持有的債券比較多在CCC等級或以下的基金(債券的信用評等分級,BBB以上是投資等級;BB以下是非投資等級。CCC或以下,是屬於非投資等級中信用評等更差,收益更高、風險也更高的一群)。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5項運動幫助提升好膽固醇,不到30分鐘等於白做,做越久越消耗熱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