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009字
一份聯準會的文件,讓2022年第一週的股債市摔得鼻青臉腫。連一向視為另類資產的比特幣,也下跌一成。鮑爾在國會再度重申,今年內會啟動縮表,為什麼市場這麼緊張?台股還能買嗎?(原文刊載於1月12日)
2022新年,股債市上演大屠殺,嚇壞投資人。
過去兩年漲多的科技股,首當其衝。過去一週,那斯達克指數下跌5.7%,跌幅居三大指數之首。債券市場也讓人不安,上週五,十年公債殖利率盤中一度跳升至1.8%,寫下疫情以來新高。公債殖利率上升,反映債券價格下跌。
這波金融資產的劇烈震盪,都指向同一個震源:聯準會(Fed)12月會議紀錄。
「幾乎所有與會官員都同意,在首次調升基準利率後某些時間,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是合適的,」會議紀錄顯示。儘管去年12月Fed主席鮑爾提到,會議上有討論縮表,但上週公布的會議紀錄揭露,縮表的時程比預期更快,大出市場意外。
週二,鮑爾出席國會聽證,再度清楚表明:「如果事情發展一如預期,我們會展開貨幣政策正常化,包括3月前結束在市場購債,今年內加息,甚至在今年稍晚開始縮減資產負債表。」
3月,聯準會要關掉水龍頭了
「上次他們等了兩年(編按:指上次升息後過了兩年才縮表),這次他們看起來準備好了,」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固定收益首席策略師瓊斯(Kathy Jones)直言。目前市場預期,3月Fed升息1碼,最快夏季啟動縮表。
當Fed要從市場收回資金,有幾種工具,包括:縮減購債、升息、縮表等。Fed自去年11月起每個月從市場買債的規模減少150億美元。但縮表跟減債不同,減債是把水龍頭的水關小,但水桶裡的水、市場的錢還在增加;但縮表是不僅關掉水龍頭,而且把水一瓢一瓢往外灑,水桶裡的水會愈來愈少。
雖然執行縮表,聯準會不是新手,但這次的挑戰更大,因為錢更多、通膨壓力更大,Fed動作必須更迅猛。目前Fed資產負債表已逼近9兆,較疫情前翻倍,約佔美國GDP四成。美國11月CPI年增率高達6.8%,創下40年新高。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指出,光靠減債已無法打消市場的通膨預期,因此Fed釋出要更快升息、甚至馬上開始縮表的訊息。
果然奏效。最近市場預期3月升息的機率已達75%,較一個月前大幅提高。
「股市好、經濟好,縮表現在不做,什麼時候要做?」林啟超說。他認為,即使股市跌個5~10%,美股仍在歷史高點,Fed也不必因此縮手。
美股跌一成,聯準會不縮手
事實上,愈來愈多分析師擔心,Fed已經落後情勢,打擊通膨不夠及時。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解釋,美國已出現工資與物價的螺旋循環。意思是,人力需求增加帶動工資上漲,當企業轉嫁新增生產成本,消費者願意接受,推升物價上漲。當工資帶動物價上漲,代表即使供應鏈短缺的問題解決,高通膨仍將持續。
一旦縮表,哪些投資會受到影響?
羅瑋解釋,科技股為何大跌。現在代表那斯達克最大科技股的Nasdaq100指數,股利率已經比5年和7年期的公債殖利率還低。這代表投資人把錢放在公債,不必承擔任何風險,報酬率就比科技股還高。
同樣的道理,連新興金融資產如加密貨幣,也面臨資金出逃。過去一週,比特幣和以太幣都下跌一成以上。
這反映,資金大潮水散去,投機性資產成為投資人的提款機。
問題是,這次只是市場短期修正,還是市場轉向的開始?林啟超認為,取決於Fed採取哪一種縮表手段。
若是持有的債券到期不續買,對市場影響最小;進一步是從交易商、銀行手上回收爛頭寸,聯準會藉此控制短率。
但當Fed決定不但不買,還要拋售手上的公債,對市場衝擊最大。因為Fed已是公債市場最大買主,拋售手上公債,勢必讓公債利率彈升,價格下跌,還會衝擊股市、房市,釀成金融資產全面風暴。
「會議紀錄只說要縮表,但沒說要怎麼做,市場才會這麼擔心,」羅瑋解釋。
看壞債券、比特幣,看好台股
短期而言,投資人要留意美國科技股、債券盡早脫手。
羅瑋指出,2021年,美股單日最大跌幅從沒超過5%,但現在股價已高,加上企業獲利成長空間縮小,預期未來單日跌幅的波動擴大,介於5%~10%。
他也建議,手中持有中短期債券的投資人,如有賺錢就盡快出場。因為升息次數比預期多,利率還會往上衝,價格會下跌。
至於加密貨幣,建議短進短出,不要當作長期保值的投資工具。
不過,羅瑋看好台股後市。他說,3月後,疫情會自高峰下來,迎來全球同步復甦,資金會從美國流出。「去年台灣企業表現不錯,今年股利會好,外資一定會回來,」羅瑋說。
一份文件引發的金融市場震盪,恐怕只是開始。因為,可預期的是,未來聯準會的水龍頭只會愈拴愈緊。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一年領4次錢的誘惑 買高股息ETF到底是冤大頭還是落袋為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