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類股輪動 熱錢搶進四檔跌深股
以美國科技股為首的全球股市,自2021年開年以來持續強勢,其中,代表科技股走勢指標的那斯達克指數,在1月下旬雖有短線拉回整理,到了2月上旬台股農曆春節休市期間,又再度創下新高,強勢表現不言可喻。
回頭觀察台股今年以來的趨勢,可以說是與美國科技股漲跌表現亦步亦趨,指數同樣在元月下旬出現較明顯拉回,從1萬6千點以上的高檔,一度拉回多達1千點,所幸在農曆年封關前由電子類股領軍反攻,最終以15,802點封關,一方面為鼠年劃下句點,另一方面也為市場對牛年多頭的期待預作準備。
大盤強勢整理
電子和非電子強弱分明
不過,從台股結構進一步分析,類股當中以電子族群表現較為強勢,然而,非電子族群除了少數個股外,包括航運、金融、塑化、鋼鐵等主要非電子類股,股價不是回測季線,就是跌落季線之下,相較於大盤和電子類股維持在月線之上的強勢整理,兩方陣營強弱表現分明。
針對盤勢,元富投顧認為,近期全球股市隨美股起舞,國際股市維持強勢表現,未來台股高檔整理機會大。其中,台股最重要的護國神山台積電(2330)近期漸漸走穩,也讓指數短線穩住,未來將是本波觀察重點。
安聯台灣科技基金經理人廖哲宏認為,在基本面的支撐以及籌碼面的調整後,半導體族群逐漸重返盤面重心,相關板塊走勢回歸長線基本面的需求。在企業獲利方面,台股企業2021年獲利成長有望來到22.8%左右,較前一個月預估值再上修,其中,電子業成長率約25%,非金電則因為去年基期較低緣故,獲利成長有望來到45%水準。
凱基投顧也表示,疫情終究會緩解,而數位經濟的新生活型態已是長期結構性的趨勢,輔以5G升級潮將帶動半導體與電子零組件內含價值的提升,均可支撐科技股獲利動能維持高檔。科技股2020年預估獲利,將較前一年大幅增長35%,預估其2021年獲利將可再向上增長20%。
此外,受惠2021年下半年疫苗可能陸續大量接種,將有助全球經濟活動重啟,進而支撐銀行放款動能的改善,以及煉油、成衣原料、汽車等需求的實質回溫,凱基預估,週期性傳產股2021年將迎來5成以上的獲利增長,擺脫2020年衰退3成的窘境。
在看好的類股方面,法人一般看好半導體將持續為台股重點族群,在AI、車用電子、雲端伺服器與高速傳輸等長期成長趨勢持續不變下,相關族群可持續觀察留意;而從去年底開始的缺貨漲價題材也有機會延續,相關族群也有表現機會。
低基期、高成長
傳產股補漲可期
由半導體領軍的電子類股,雖然今年市場仍然看好整體類股表現,然而電子股在2020年漲幅已大,加上獲利基期墊高等因素,今年成長性相較於非電子族群略遜一籌。
法人分析,疫情造成全球經濟呈K型復甦,其中受惠疫情的電商、遠距、雲端等新經濟類股的基本面早已超過疫情前水準,反之,受疫情重創的旅遊、航空、餐飲等舊經濟類股營運仍在谷底盤旋,這也造就市場資金過去一年瘋狂追逐科技股的現象。儘管如此,伴隨2021年下半年舊經濟活動重啟,將有利週期性傳產股獲利動能後來居上。
根據以上邏輯,本刊從基本面獲利表現出發,從各行業的領導廠商(中大型股)當中,選出近幾年都能帶給股東雙位數報酬的績優公司,再從其中找出波段漲幅相對落後大盤的個股提供讀者參考。
本刊根據近3個月台股大盤從13,773點,大幅度上漲至16,424點(2月18日),波段漲幅達19.25%,選出同期間漲幅低於大盤水準,又具備近5年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每年皆超過10%、市值大於500億元的中大型公司共有29家。以下再從這些ROE年年表現不俗的公司當中,篩選出4檔個股分別介紹。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21年3月號第162期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 股神巴菲特建議年輕人:兩樣東西最值得投資2021-04-08
- 50元的聯電可以買嗎?30年股期老手年賺20%:算出「合理價位」 耐心等待就能賺 2021-04-06
- 從260跌到94元,他重押績優股卻慘賠1,300萬,痛悟「基本面重要,籌碼面更重要」2021-04-13
- 小叮嚀/非常態性繳稅 留意適用條件2021-04-10
- 刷卡登錄制眉角不少 先做功課2021-04-10
- 保費神卡變多 優惠車拚2021-04-09
- 台股再創新高 股市崩潰論近期會成真嗎?2021-04-08
- 他用10萬賺1,000萬:強勢股是永遠追逐的股票2021-04-08
- 雙B二手車,最近竟能漲價賣!台灣錢多到淹出來,小資族該做什麼?2021-04-08
- 投資大師羅傑斯:想要有錢一定要存錢2021-04-08
- 從白手起家到億萬富豪 美國洛克菲勒家族靠記帳本「已富過六代」2021-04-08
- 0050風險竟然比垃圾債還高?金管會要改規定2021-04-08
- 研究報告:常做這件事情 年平均所得高出6萬2021-04-08
- 硬存薪、學投資 滾錢達人起薪18K拚五年買房2021-04-06
- 小叮嚀/信用卡消費 善用促銷 把優惠變大2021-04-03
- 信用卡綁定手機App 回饋賺更多2021-04-03
- 從台積電前景,看被「錯殺」的科技股股價,何時回神?2021-04-01
- 只靠一檔金融股 在36歲就可「八成退休」?2021-04-01
- 20年把5,000元滾出253萬!存股達人陳重銘:從小教孩子學投資 比上才藝班更實在2021-04-01
- 35歲也能財富自由 五大原則讓你提早退休2021-04-01
- 金融市場泡沫疑慮再現?四種抗波動投資策略2021-04-01
- 經商失敗欠債務 她的投資型保單竟然被扣押!2021-03-31
- 從45歲開始執行!留本三步驟,60歲退休後能夠月領8萬2021-03-30
- 51歲失業 20年勞保年資如何確保?2021-03-30
- 殖利率6%起跳 14檔銅板股連續五年都配息2021-03-28
- 月薪3萬小資男,50萬買2,000萬房?人年過30才會懂:父母的支援是「看不見的負債」2021-03-26
- 上市櫃公司股利陸續公布 台股大咖:若是這個情況,不建議參加除權息!2021-03-25
- 「無碼版巴菲特」孟格:股市長線獲利 掌握三要訣2021-03-25
- 工程師六年資產翻10倍!他以這檔「漲價概念股」為例:不必在乎股價貴 眼光放在漲與跌 2021-03-24
- 為何有錢人不太買零食來吃?一位清潔隊員從長期回收垃圾,看到「貧富差距」的關鍵2021-03-23
- 她四年存到2,000萬 單親媽媽的五個祕訣2021-03-17
- 疫情迫他提前養老!名導朱延平:有收入時做好三件事 「現在是人生最開心的時候」2021-03-16
- 如果台股變盤,如何搶救退休資產?先改掉「這個投資習慣」2021-03-16
- ETF不是萬能!長期持有、短期避險、波段操作?投資前搞懂「四大迷思」,才不會吃虧!2021-03-11
- 每股1.2元股息、殖利率5.5%,為何搶著買?二個案例,破解除權息「左手換右手」的迷思2021-03-10
熱門文章
- 中壽率先推第六回終身利變壽險 20歲保障可到五倍2021-04-12
- 台股中小基金 績效猛2021-04-13
- 房屋適用優稅 留意基準日2021-04-13
- 防疫保單加持 台產3月稅前盈餘大增174.5%2021-04-12
- 境外基金強彈 AI、黃金聚光2021-04-13
- 暫停營業 仍須報繳營所稅2021-04-13
- 三類債券商品 資金湧入2021-04-13
- 台韓股市吸金 外資上周分別買超近9億美元2021-04-13
- A股慢牛格局不變2021-04-13
- 經濟數據強勁加以寬鬆政策支持 美股票型資產最吸金2021-04-13
- 富蘭克林高科技基金 犀利2021-04-13
- 聯準會重申寬鬆態度 留意基本面轉佳題材2021-04-13
- 北美REITs火 迎接長多行情2021-04-13
- 風險情緒正向 高收益及新興市場債動能增溫2021-04-13
- 亞洲高收債 可分批布局2021-04-13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