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Z世代六大特性 了解數位原住民消費理財觀
Z世代指的是1996~2015年之間出生的世代,從小在數位(網路)環境中長大,又被稱為「數位原住民」(Digital Native)。這個世代中的20~25歲年輕人雖剛開始賺錢,卻是未來10~15年消費與投資的主要生力軍,對經濟與金融市場將產生一定影響。
為了迎接Z世代即將主導的全球經濟變化,包括麥肯錫、富邦投信、王道銀行等都對Z世代有不同程度的研究,目的是找出Z世代在消費、投資理財上的特性,推出適合的商品或服務。而綜合這些專家們的研究與分析結果,Z世代具6大特性,說明如下。
特性➊
身分的遊牧民族,消費是個人身分的一種表達。「我真的很喜歡中性的東西!商店和品牌將一切分為男性和女性是荒謬的,畢竟,材料沒有性別。」這是Z世代對身分的看法,Z世代認為做自己很重要,他們願意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並隨著時間移動來塑造個人身分,麥肯錫以「身分游牧民族」稱之。
也因為Z世代的核心是表達個人身分,消費成為一種自我表達的手段。Z世代中約一半的人重視不會將商品歸類為男性或女性的品牌,也不會為了符合群體規範或識別去購買或佩戴品牌。
特性➋
不喜歡犧牲、忍耐的字眼。大學剛畢業、在企業實習的大偉,每天都喝手搖飲或星巴克咖啡,看到有人沖泡掛耳式咖啡包,深感不解。而當資深同事提到,每天省一杯手搖飲或星巴克咖啡,一年可以省多少錢時,大偉直接的反應是「我最怕有人跟我說這樣可以省多少!」
Z世代不接受省錢來存錢的觀念與做法,願意聽的是如何多賺錢。王道銀行商品企劃部資深協理徐佩琳表示,省錢有「犧牲」或「忍耐」的意味,代表生活品質會受影響,賺錢則不會如此。換句話說,同樣目標是100萬元,Z世代接受存100萬元去投資,為了這個目標願意多打工賺錢,但不接受省吃儉用存下100萬元。
特性➌
工作就是工作,不願談論職場夢想。麥肯錫研究發現,Z世代非常現實,因為這一代擁有大量信息,願意了解周圍發生的事情,並透過網路吸收知識,相較前幾代更加務實。
這群年輕人認為,工作本質就是工作,強調「不要跟我畫大餅、不要跟我談未來。」因此有些人會利用不斷跳槽來加薪,加班要求加班費,或不願意加班,來追求有品質的生活。
特性➍
消費與投資都重視道德認同與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根據王道銀行統計,該行20~29歲的年輕人在公益卡使用的比重占全部使用者的46.09%,每月公益卡人均消費金額是一般卡的2倍多。麥肯錫的研究也指出,Z世代會選擇對品牌及消費者有意義的特定主題(或原因),企業及合作夥伴的行為都必須符合Z世代的理想,取得他們的道德認同。
Z世代在投資上傾向重視社會責任、環境保護的商品,希望個人獲利的同時,也可以改變未來。Z世代藉由網路獲得多方訊息,準確了解資金在何處和如何進行投資,以及他們的投資會如何影響他人。
特性➎
網路消費為主,消費是從擁有到使用權。王道銀行就該銀行年輕客戶的消費資料分析發現,網路平台、外賣是前2大消費地點,且整體網路消費占比約53%,較實體通路約高6%,相當符合「數位原住民」的特性。
麥肯錫則指出,Z世代與科技的關係緊密,擅長使用智慧型手機、網路社交平台,習慣在購買前從網路上查詢與評估各種資訊,而且Z世代的消費行為包括造訪網站的產品或服務,不一定要擁有。這樣的消費形式影響所及是,汽車製造商將汽車直接出租而不是賣出,視頻訂閱、健身等商品或服務也有類似情況。
特性➏
投資股票比例低,未做退休規劃。根據富邦投信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國人安心樂活享退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年輕族群購買較高風險產品(如股票)的比例偏低,原因除了收入不多,無錢可理外,也顯示出年輕世代活在當下的本質。然而,要享有較高時間複利效果,必須盡早進行退休理財規劃,如何讓Z世代務實面對長達30~40年的退休理財準備,是重大課題。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21年2月號第161期
相關新聞
- 只有成交量不會騙人!他20年逃過四次股災,用一張表看穿「價量與漲跌」的關係2021-04-19
- 【怪老子這樣看】目前定存股還可以投資嗎?2021-04-19
- 拿100萬,還是連30天拿1元累積金額的倍數?《股癌》謝孟恭:投資常與人性對作2021-04-20
- 《股癌》謝孟恭:股市與人生都沒有標準答案2021-04-20
- 跟買金融台積,今年還要追中鋼?他42歲退休身價2,000萬,苦勸散戶「別賺不是你能賺的錢」!2021-04-20
- 跌深股何時可以搶反彈?30年台股老手以友達為例:站上「這個價位」,就有機會轉強2021-04-20
- 從100跌到30元,存股高手重押績優股,一路套牢到破產,嘆「寧可賠錢也別賠時間」2021-04-20
- 台股萬七,還能選到便宜又會漲的好股?操盤手靠「三步驟」搶到最佳時機點2021-04-19
- 收入只會隨著能力增加 而不是隨著年紀2021-04-17
- 小叮嚀/搞懂數位帳戶優惠門檻 看得到吃得到2021-04-16
- 薪水轉帳分流 省下手續費2021-04-16
- 銀行數位帳戶 利誘小資族2021-04-16
- 手上有台積電股票,利用價差一天賺5,000元!零股「套利」超簡單流程大公開2021-04-16
- 別怕資金少!小資族用兩招學存股 滾出高獲利2021-04-16
- 他用3萬元當700家股東,六年獲利500%,公開買零股不買整股的六大好處2021-04-16
- 股市總是獎勵有耐心的人 《致富心態》作者教你三個投資必勝心法2021-04-15
- 月底光光、存款少少好悲催?!投資好難的網路十大心聲2021-04-15
- 調查報告:減少三項花費 可以把退休金變兩倍2021-04-15
- 千萬賣房,只為了捧錢去被騙?詐騙眼中的「高級肥羊」3特色:既笨且貪又有錢2021-04-15
- 6年級小資女上山學藝兩年 白袍老師不滿意作業「當場燒掉」 讓她從破產邊緣賺進數千萬身家2021-04-14
- 從260跌到94元,他重押績優股卻慘賠1,300萬,痛悟「基本面重要,籌碼面更重要」2021-04-13
- 小叮嚀/非常態性繳稅 留意適用條件2021-04-10
- 刷卡登錄制眉角不少 先做功課2021-04-10
- 保費神卡變多 優惠車拚2021-04-09
- 台股再創新高 股市崩潰論近期會成真嗎?2021-04-08
- 他用10萬賺1,000萬:強勢股是永遠追逐的股票2021-04-08
- 雙B二手車,最近竟能漲價賣!台灣錢多到淹出來,小資族該做什麼?2021-04-08
- 投資大師羅傑斯:想要有錢一定要存錢2021-04-08
- 股神巴菲特建議年輕人:兩樣東西最值得投資2021-04-08
- 從白手起家到億萬富豪 美國洛克菲勒家族靠記帳本「已富過六代」2021-04-08
- 0050風險竟然比垃圾債還高?金管會要改規定2021-04-08
- 研究報告:常做這件事情 年平均所得高出6萬2021-04-08
- 硬存薪、學投資 滾錢達人起薪18K拚五年買房2021-04-06
- 50元的聯電可以買嗎?30年股期老手年賺20%:算出「合理價位」 耐心等待就能賺 2021-04-06
- 20年把5,000元滾出253萬!存股達人陳重銘:從小教孩子學投資 比上才藝班更實在2021-04-01
- 35歲也能財富自由 五大原則讓你提早退休2021-04-01
- 金融市場泡沫疑慮再現?四種抗波動投資策略2021-04-01
- 經商失敗欠債務 她的投資型保單竟然被扣押!2021-03-31
- 從45歲開始執行!留本三步驟,60歲退休後能夠月領8萬2021-03-30
- 51歲失業 20年勞保年資如何確保?2021-03-30
熱門文章
- 溢價大收斂 富邦越南ETF爆量巨震2021-04-20
- 賣屋二年內換新家 重購退稅新舊有別2021-04-20
- 保費調漲兩原因 宏泰人壽漲主力醫療險38.5%2021-04-20
- 新光銀行花蓮分行開幕 提供在地化特色服務2021-04-20
- 三類族群規劃退休 第一金人壽建議這麼做2021-04-20
- 凱基證券「存股一條龍」 父母理財好幫手2021-04-20
- 台彩推兩款刮刮樂 總獎項逾287萬個2021-04-20
- 彭博ETF統計:市場情緒樂觀 資金追捧美國股票型資產2021-04-20
- 公債殖利率回落 信用債續迎資金淨流入2021-04-20
- 跨國企業看過來 這些項目今年起全納管2021-04-20
- 火災頻傳 住宅火險投保率不到四成、金管會呼籲投保2021-04-20
- 生醫類股夯 逢回加碼2021-04-21
- 股利所得計稅 四個注意2021-04-21
- 陸股基金 進場良機到2021-04-21
- 新型消費興起 概念股閃金光2021-04-21
- 股市小白 把握三訣竅2021-04-21
- 企業報繳 別犯兩錯誤2021-04-21
- 美公債吸睛 資金歸隊2021-04-21
- ESG ETF 掀投資新風潮2021-04-21
- 優先順位高收債 漲相佳2021-04-21
- 未上市櫃股交易 明年起申報2021-04-21
- 經濟成長期 宜多元布局2021-04-21
- 機器人產業 長線看俏2021-04-21
- AI新科技基金 伺機布局2021-04-21
- 台股基金規模 11年新高2021-04-21
- 修復地球 永續投資一舉兩得2021-04-21
- 印度債有撐 經理人青睞2021-04-21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