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就是如此的殘酷!你離「理想退休金」1150萬,有多遠?
調查發現,民眾心目中理想的退休金是1150萬元,但每個月到底要存多少錢、花多少年,才能達成目標?
您準備退休了嗎?面對嶄新的退休生活,您在退休金的規劃做足了嗎?
面對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金融老年學」不再應該是少數人的冷門學科;相反的,面對愈來愈長的平均壽命,「金融老年學」應該是全民的必修課。
「所謂金融老年學,就是透過提出理財方案,協助熟齡族群好好面對老年生活,」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高發會)執行長陳雪慧以「美國金融老年學機構」為例,該機構設立宗旨,就是從高齡社會出發,協助政府推廣各式投資保險計畫。
而要推展「金融老年學」的第一步,便需要對「台灣熟齡族群退休金規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1月27日,高發會與56789年齡實驗室聯手發布全台首份「退休經濟安頓感大調查」,揭開台灣40歲以上國人,對於「退休理財期待」的面紗。
本次調查由56789年齡實驗室執行,以網路問卷的形式執行,調查時間自2021年1月7日至1月17日,共計蒐集1078份問卷,調查對象為年滿40歲以上之民眾,抽樣誤差在正負三個百分點以內。
理想退休金1150萬,「準退休族」標準更高
調查首先發現,針對還是「準退休族」的熟齡族群而言,已有近七成的填答者開始存取退休金,進一步詢問受訪者「何時開始存退休金?」,數據顯示,平均而言,準退休族普遍平均在42.8歲時,著手規劃退休金計畫,並預計在64.8歲退休,總計約有22年的時間可以做退休規劃。
在理想退休金金額上,「準退休族」認為,退休金約需存滿1300萬,才有底氣告老還鄉。換言之,在「準退休族」的規劃中,必須要在22年內存到1300萬元,即,每個月約需存近5萬元的退休金。
令人訝異的是,相對準退休族的從長計議,「退休族」在退休金規劃上,反而顯得倉促。調查顯示,在正式退休之前,「退休族」中,僅有57.6%的人曾有儲存退休金;除此之外,「退休族」在退休金規劃的時程上也較短,平均而言只花上11.5年在存退休金,僅僅是「準退休族」的一半。
在「退休族」的眼中,理想的退休金總額則為967萬,足足少了「準退休族」300萬。不過,由於「退休族」僅有11.5年準備退休金,換言之,若想完美達標理想金額,「退休族」每月至少需要存上7萬元。
平均而言,台灣熟齡族群認為花上17年,約為每個月存5.6萬的速度,存到「理想退休金1150萬」,方是理想的退休規劃。
56789年齡實驗室執行長、同時也是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助理教授莊雅萌分析,對於退休金計畫更超前的部屬,以及對退休生活更高的期待,都象徵著年輕一代的「準退休族」,對於「金融老人學」的有完善的認識。
但,不論是一個月存5萬、7萬,對於大部分的受薪階級而言,僅靠單純的「存款」,而無購置任何金融商品,要存到理想的「退休金」,儼然仍是高不可攀。
金融素養不及格,熟齡族群陷認知鴻溝
遺憾的是,該調查發現,有超過一半的熟齡族,竟從未買過任何養老金融商品。其中,除了「年金保險」尚有超過三成熟齡族群曾經購買,其餘養老金融品皆未超過21%。
除此之外,大部分填答者在存取退休金的方式上,仍舊以「銀行」定存為大宗,高達43%;相對而言,透過「購買股票」來存取退休金,只有不到四成的比例,透過購買外幣、債券者,更是連15%都不到。
對於各式金融商品的陌生,也反映在調查中,對於「金融素養」的評比結果。在共計三題的「金融素養」答覆中,填答者平均僅能答對1.25題,換算成百分制的話,即是連及格邊都摸不到的42分。
更諷刺的是,當被問及「期望退休理財年報酬率」時,受訪者平均期望的年報酬率為6.12%,更有超過15%的受訪者,期望年報酬率能夠超過10%,足見熟齡族群在退休金的期待與認知間,仍存有鴻溝。
專家建議:拒炒股定存、投入ETF最穩健
「定存、賺股票價差,是最常見的錯誤理財觀,」財經作家施昇輝指出,退休後的財富就像一杯水,定存等同讓水分自然蒸發;賺股價差,則容易把整杯水打翻。
「定期定額購買ETF是最佳策略,」施昇輝以自身經歷為例,自己退休後,退休金從不入股票市場,而是全部投入元大台灣50(0050)和元大高股息(0056)。
他指出,許多人擔心投資股票、ETF等金融商品,容易因金融市場變化而遭套牢,殊不知,長期而言,投資如金融股等市場穩定的股票類型,才是穩賺不賠;相反的,台灣定存率不到2%,退休金反而會因通膨而減少。
知名理財主持人夏韻芬則建議,退休金規劃宛如「抽屜組合」,退休族應同時投入不同的金融商品。
「勞退、勞保就是其中兩層抽屜,投資股票就是第三層,」夏韻芬推論,一般民眾勞退勞保能月領4萬,在投資面,若能投入300萬在4%報酬率的投資組合,則每月5萬元的平均退休金,將不是夢想。
「不是養兒防老,是養老防兒,」夏韻芬最後提醒,在退休財務規劃上,絕對要量入為出,切忌不要過度為孩子買房、買保險,以落得退休後,仍陷入繳房貸、付保費的焦慮。
高發會董事長吳春城則強調,正是由於「金融老年學」在過去未曾受到台灣社會重視,如今,才需要有人站出來,為台灣的熟齡族群們,喚醒人生下半場的無限可能。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 從260跌到94元,他重押績優股卻慘賠1,300萬,痛悟「基本面重要,籌碼面更重要」2021-04-13
- 統一證亞洲半導體淨報酬指數ETN 獲資格認可2021-04-13
- 非法投資顧問方案滿天飛 優選合法投顧保障投資安全2021-04-13
- 小叮嚀/非常態性繳稅 留意適用條件2021-04-10
- 刷卡登錄制眉角不少 先做功課2021-04-10
- 保費神卡變多 優惠車拚2021-04-09
- 台股再創新高 股市崩潰論近期會成真嗎?2021-04-08
- 他用10萬賺1,000萬:強勢股是永遠追逐的股票2021-04-08
- 雙B二手車,最近竟能漲價賣!台灣錢多到淹出來,小資族該做什麼?2021-04-08
- 投資大師羅傑斯:想要有錢一定要存錢2021-04-08
- 股神巴菲特建議年輕人:兩樣東西最值得投資2021-04-08
- 從白手起家到億萬富豪 美國洛克菲勒家族靠記帳本「已富過六代」2021-04-08
- 0050風險竟然比垃圾債還高?金管會要改規定2021-04-08
- 研究報告:常做這件事情 年平均所得高出6萬2021-04-08
- 硬存薪、學投資 滾錢達人起薪18K拚五年買房2021-04-06
- 50元的聯電可以買嗎?30年股期老手年賺20%:算出「合理價位」 耐心等待就能賺 2021-04-06
- 小叮嚀/信用卡消費 善用促銷 把優惠變大2021-04-03
- 信用卡綁定手機App 回饋賺更多2021-04-03
- 從台積電前景,看被「錯殺」的科技股股價,何時回神?2021-04-01
- 只靠一檔金融股 在36歲就可「八成退休」?2021-04-01
- 20年把5,000元滾出253萬!存股達人陳重銘:從小教孩子學投資 比上才藝班更實在2021-04-01
- 35歲也能財富自由 五大原則讓你提早退休2021-04-01
- 金融市場泡沫疑慮再現?四種抗波動投資策略2021-04-01
- 經商失敗欠債務 她的投資型保單竟然被扣押!2021-03-31
- 從45歲開始執行!留本三步驟,60歲退休後能夠月領8萬2021-03-30
- 51歲失業 20年勞保年資如何確保?2021-03-30
- 殖利率6%起跳 14檔銅板股連續五年都配息2021-03-28
- 月薪3萬小資男,50萬買2,000萬房?人年過30才會懂:父母的支援是「看不見的負債」2021-03-26
- 上市櫃公司股利陸續公布 台股大咖:若是這個情況,不建議參加除權息!2021-03-25
- 「無碼版巴菲特」孟格:股市長線獲利 掌握三要訣2021-03-25
- 工程師六年資產翻10倍!他以這檔「漲價概念股」為例:不必在乎股價貴 眼光放在漲與跌 2021-03-24
- 為何有錢人不太買零食來吃?一位清潔隊員從長期回收垃圾,看到「貧富差距」的關鍵2021-03-23
- 疫情迫他提前養老!名導朱延平:有收入時做好三件事 「現在是人生最開心的時候」2021-03-16
- 如果台股變盤,如何搶救退休資產?先改掉「這個投資習慣」2021-03-16
- ETF不是萬能!長期持有、短期避險、波段操作?投資前搞懂「四大迷思」,才不會吃虧!2021-03-11
熱門文章
- 銀行業十大熱門公司平均年薪 中國信託最高、聯邦最低2021-04-13
- 小資版0050發威 020020掛牌以來漲幅近42%2021-04-13
- 富邦越南ETF 4月19日掛牌上市2021-04-13
- 退休金不會拿去抵債! 開專戶免遭扣押、強制執行2021-04-13
- 要報稅了!健保署教您輕鬆查詢年度健保費繳費金額2021-04-13
- 中壽首季每股賺2.08元 股東權益報酬率逾23%創新高2021-04-13
- 報稅了!若採列舉扣除額 健保費和補充保險費可扣除2021-04-13
- 聯準會重申寬鬆態度 留意基本面轉佳題材2021-04-13
- 經濟數據強勁加以寬鬆政策支持 美股票型資產最吸金2021-04-13
- 風險情緒正向 高收益及新興市場債動能增溫2021-04-13
- 非法投資顧問方案滿天飛 優選合法投顧保障投資安全2021-04-13
- 英國保誠人壽攻退休 推樂活中國外幣變額年金2021-04-13
- 富邦越南ETF 下周一掛牌2021-04-14
- 第一金工業菁英30ETF 紅火2021-04-14
- 電競商機大 伺機布局2021-04-14
- 機器人概念股 潛利大2021-04-14
- 亞股醞釀反攻 印度將帶頭衝2021-04-14
- A股漲相佳 分批加碼2021-04-14
- 價值股看多 可納入組合2021-04-14
- 台股基金七強 淨值創高2021-04-14
- 美科技基金 錢景亮2021-04-14
- 永續型商品 規模創高2021-04-14
- 新興美元債 利差誘人2021-04-14
- 良知型消費概念 掀風潮2021-04-14
- 企業疫情補助 免納基本所得2021-04-14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