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40歲,活到80歲須存多少錢?五張圖算給你看:記得留口飯給未來的自己吃
財務自由關鍵— 增加收入與理財能力
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檢視現在的收支、整頓過去的債務,也提到要適時增加收入能力,接下來就要開始累積未來籌碼。
理論上,人一生的收支理想曲線,應該像圖4-1這樣:從就業開始,就能穩穩做到退休,理財所得逐年上升,生活支出在完成養兒育女的家庭社會任務後,就會慢慢下降,並且透過投資理財持續創造理財收入。
如果人生真能照著理論走,那麼我們只要做到安分守己,就可以順利步上財務自由的後半生,但偏偏大多數人面臨的現實,卻是像圖4-2這樣:可以看出,想做到財務自由,從現在開始就必須強化增加收入的能力,但要是賺到的錢留不住,也是枉然。
我們還必須持續精進理財知識,拉長財務規劃戰線,才有機會讓這一生的財務曲線越來越接近理想版本。
你一定多少聽過一些關於財務自由的理論,很多專家提供自身經驗,告訴我們如何在一段時間內累積特定的成果;而我在此想提供給你參考的理財觀點,不會是吸睛聳動的「如何3年累積1,000萬」,因為那實在跟每個人的收入有很大的關係。我想給你的,是在未來財務規劃的過程當中,能夠走得安心踏實的基本觀念,讓你在前往實現夢想的路上,無論風雨都能運籌帷幄。
你是理財保守派還是積極派?
我認為,理財目標的設定,跟你是什麼樣性格的人有很大的關係。以下提供你兩個方向參考:找出你是保守派還是積極派,以目標去回推,就會知道你應該追求多高的收入,知道現在要做什麼努力,同時也可以降低未來累積壞債的機率。
有人可能填寫過「投資風險屬性問卷」,市場上各式各樣的風險屬性測試,無論題目怎麼出,最後通常都經由下列三項指標,來歸類我們是什麼屬性的投資人。你也會發現,不同屬性的人除了對於相同的事情,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價值判斷之外,每個人自己也都是多重性格的組合,比如,也許在投資上屬於保守派的人,安排旅行時卻又變得十分積極。
在這裡,讓我們聚焦一下,了解看看自己面對設定理財目標時,在各項指標中,你偏向哪一派別?又分別需要注意哪些事呢?
1.風險承受=你的抗壓性
保守派:凡事總是需要經過精心策畫,深怕發生任何不可掌控的突發狀況。
積極派:隨遇而安,只管眼前能夠掌握的事,不浪費力氣給自己設框架。
2.獲利期望=你的賭性
保守派:步步為營,安全最重要,不隨意嘗試新事物。
積極派:勇於冒險,追求刺激,壓錯寶大不了下次再重來。
3.投入時間=你的耐性
保守派:願意為長遠的目標,忍受長時間的努力及等待。
積極派:成功貴在速度,追求有效率用最短時間達成。
保守派—以家庭責任出發 在設定未來目標時,我們往往優先想到的可能是結婚、生子、買車、買房,不過現在並不是有土斯有財的時代,在專注於這些目標之前,保守派的你可以從思考最基本的生活所需開始,回推你應該怎麼規劃還有工作收入的日子,把自己現在和未來的生活照顧好,才不會一不小心變成收入低、沒存款、無依靠的「下流老人」。
無論你現在多大、未來想工作到幾歲,以現在職場上對中高齡者的工作條件限制來說,簡單以60歲做為分界,也就是這年紀之後可能沒有工作收入了。
假設我現在40歲,預估自己會活到台灣人平均壽命的80歲,在未來僅剩的20年工作奮鬥期當中,至少要拚出40年生活費(如圖4-3)。
假設以每個月希望有2萬元生活費來計算:2萬×12個月×40年=960萬。無論你心中的數字是多少,算出來的總讓人有點距離感,就讓我們回推成現在應該賺多少,比較實在!960萬÷工作年數20年÷12個月=4萬。
一個月4萬這數字有感覺親民一點嗎?這算式是要讓你知道,現在賺的薪水真的不能隨便揮霍,要記得留口飯給未來的自己吃!
你可能有個疑問,現在的收入還有很多家庭責任要負擔啊,眼前的開銷都沒辦法過關了,要怎麼想到退休那麼遠?
事實上,在肩負家庭責任的這段時間,是有理財工具可以幫你解決很多問題的,但回歸原點,積極的增加工作收入、持續創造並累積非工資收入,一定是必要解方!保守派的你若不想在未來一直羨慕別人的生活,那就必須趕快行動,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至少累積顧好自己未來生活的籌碼,避免成為下流老人。
積極派—以財務夢想出發
有一種理財界普遍用來設定未來目標的方式,是針對每個人短、中、長期的財務目標,推算出一個數字,想辦法努力存到它,然後,花掉它。
以大多數人會有的買房夢想為例,這樣的目標設定法會告訴你:其實月薪3萬也可以買房不是夢!假設你月薪3萬,剛出社會就設定買房夢想,省吃儉用,吃家裡、住家裡,一個月存個15,000元應該沒問題。15,000元×12個月×10年=180萬,哇!原來只要10年就有機會存到一筆買房的自備款!
然而,這種算法沒幫我們算到的,是買下去之後要承擔的責任。 以20年房貸2%利率來計算,每借100萬,大約一個月要負擔5,000元左右的房貸支出,也就是說只要借到600萬,每個月就要付3萬房貸。當然,現在的房貸利率沒那麼高,年期也都可以拉更長,但以現在的房價或貸款成數來看,只存夠了自備款就衝動買房,怎麼想都是很危險的事。
無論你的財務夢想是什麼,都不能覺得存到就算達成!你還得思考達成之後的後續責任,自己是不是真有能力負擔。再者,要提醒積極的你,留口飯吃還是最重要的事,退休必須要從現在開始,以無痛的方式用時間來累積,別只為了追求財務夢想,一路完成這些責任後才發現,手邊沒有能夠照顧好自己的退休金!
好比圖4-4這樣,你依夢想逐步實現了25歲買車、30歲結婚、40歲買房……但,退休呢?就這樣被迫延後了,得等到完成家庭責任、沒有工作收入的時候,才能考慮嗎?
其實,前面這些買車、結婚、買房目標,都不是非達成不可,唯有「退休」才是每個人都一定要面對的事!
若積極派的你原本規劃了許多人生目標,準備逐步達成,那麼你的未來規劃應該稍微修正一下,像圖4-5這樣:把以後確定要面對的退休規劃提前,讓自己在有收入的時候累積準備。讓財務夢想可以兼顧未來的退休需求,這樣才會是完整的財務夢想計畫:
本文摘自方智出版社的《從扛債人生走向財務自由:5年清掉5千萬債務的3步驟優化理財術》
作者:王姵文(黑媽)
現職保險業務員,多年來考取各式金融相關證照,具財富管理資格,為合格AFP認證理財規劃顧問,持續朝理財規劃專業領域邁進。
從17歲家道中落開始,即經手處理大小債務,29歲父母過世後繼承負債,開店倒店,37歲中年喪偶……背債理債逾20年,處理債務總金額多達數千萬,之後更在5年內清掉將近5千萬的家庭與個人債務!直到年屆中年,她終於穩住人生,到現在還做多個斜槓項目,並提供諮商服務,輔導客戶脫離負債狀態。當坊間出現一個又一個理財專家時,她不一樣,她要做的是「理債專家」!未來希望帶著兩個孩子一起,為自己的人生下半場譜寫新故事。
目前在臉書經營粉絲專頁「黑媽家庭經濟研究所」,立志以理債經驗與理財專業,加上保險核心理念,以及債務相關法律知識,協助更多的朋友與家庭盡快脫離負債,步上財務正循環。
相關新聞
- 華爾街女強人談理財:趁著年輕多買股 至少給自己20年累積財富2021-01-27
- 股市泡沫化怎麼辦?基金經理人恐慌時 就是散戶賺錢的好時機2021-01-27
- 已有保險還要再買?四種情況建議非買不可!2021-01-27
- 當勞保被保險人發生職災 必知三個Q&A2021-01-27
- 【達人談投資】台積電零股或低價銅板股?小資族怎麼選2021-01-26
- 努力存錢反而讓人變窮?富人的五個思考邏輯2021-01-26
- 已投保長照險,卻被業務員鼓吹「解舊買新」,保戶怎麼做?掌握財務成長曲線是關鍵2021-01-26
- 25歲國營職員,年薪16個月,怎麼理財最精明?2021-01-25
- 【達人談投資】股海筋肉人看金融股:賣麵粉的利潤、擔白粉的風險2021-01-25
- 逛ATT用悠遊付 回饋最高達12%2021-01-25
- 教你把銀行優惠放大 信用卡綁定數位帳戶回饋加碼2021-01-23
- 6%回饋新神卡 利誘網購族2021-01-23
- 侯昌明:以前享受努力存錢的過程,現在可以開始享受成果2021-01-22
- 錯過特斯拉12551%漲幅?其實你不用懊悔2021-01-22
- 賺多少錢才能快樂?四點思考讓你現在就幸福2021-01-22
- 盤中零股交易排行大洗牌!比起金融股,小資族更偏好電子股?從三檔ETF下手,這檔半年漲 41%!2021-01-21
- 收入激增30倍的祕密 有錢人默默在做的十件事2021-01-21
- 為何別人能存那麼多錢?5個理財盲點趕快改過來,2021讓自己富起來吧!2021-01-21
- 台股萬六,賺價差愈來愈難,放棄買股又不甘心?股市老手建議不如「長線短做」2021-01-21
- 稅稅唸學堂/董娘豪宅法拍遭核百萬財交所得 找到銀行鑑價翻案2021-01-20
- 買對收息資產,賺財富也賺自由!四檔收息資產報酬率大評比:走得慢,但可以走得遠2021-01-20
- 還在嚷嚷存不了錢?四個理財地雷年輕人千萬不要碰!2021-01-20
- 錢意識 vs. 窮意識 看有錢人與窮人有什麼差別?跟你想的不一樣!2021-01-20
- 寧可存起來也不花掉 有錢人堅持不買這些東西2021-01-19
- 人老不為金錢所困!日本名醫教你做個上流老人:凡事量力而為 不要給孫子大筆零用錢2021-01-19
- 6檔高殖利率股引爆補漲,台股衝破15,000點,殖利率還有8%?2021-01-19
- 玉山金、長榮都是好股,為何買了就套牢?他用三張圖破解:10個韭菜有11個做「這件事」2021-01-18
- 【達人談投資】2021紅包怎麼用?算利教官:還有40檔值得投資2021-01-18
- 準備500萬退休金,就算每月生活費僅2萬,也不能忽視這五大風險2021-01-18
- 3萬元投資台積電 小資族必學2021-01-17
- 送房子或保單給孩子,只交頭期款?別挑起家庭「禮物戰爭」:送禮要甘心,收禮更要開心2021-01-16
- 牢記這四點 就可以安心投資ETF2021-01-16
- 以房養老,如果每月從銀行領4萬,理財專家個案分析:領十年之後可能會後悔?2021-01-16
- 台股站上萬五,外資現貨做多,期貨做空,投資人該選擇做多或做空?2021-01-16
- 悠遊卡自動加值優惠 別錯過2021-01-16
- 刷卡現金回饋率 最高衝3%2021-01-16
- 每天被電話追債、喝咖啡猶豫再三...他靠股市三年滾出600倍獲利,公開「五大脫魯守則」2021-01-15
- 錯過飆股可惜嗎?他49歲年領190萬股息:如果沒有這種能力 就別想在刀口求勝!2021-01-15
- 看病就能花100萬 別讓健康風險成為財務殺手2021-01-14
- 35歲前就達標!「增本」三步驟,五年內存到200萬元購屋頭期款2021-01-14
熱門文章
- 華爾街女強人談理財:趁著年輕多買股 至少給自己20年累積財富2021-01-27
- 網路瘋傳台產要電話抽查 專家:留意不肖人士騙取個資2021-01-27
- 已有保險還要再買?四種情況建議非買不可!2021-01-27
- 趨勢科技:防疫保單停售 駭客藉機騙個資2021-01-27
- 印度股擁優勢 逢低買2021-01-27
- 匯豐上半年看弱美元 看好人民幣和紐澳幣2021-01-27
- 最晚114年底前提足 金管會提5措施緊盯失扶險「缺口」2021-01-27
- 境內商品人氣榜 N類型火紅2021-01-27
- 新安產防疫保單 住院日額最高可至9,000元2021-01-27
- 疫情打擊需求前景 油價走跌、鋅價觸及兩個月低點2021-01-27
- 金管會放寬微型保險投保對象 17萬戶受惠2021-01-27
- 定期定額 搶搭陸股多頭列車2021-01-27
- 錢進A股 鎖定四族群2021-01-27
- 台股基金 看長不看短2021-01-27
- 當勞保被保險人發生職災 必知三個Q&A2021-01-27
- 多重資產 防禦力強2021-01-27
- 新興亞股 今年活力旺2021-01-27
- 銅價ETF 長線添動能2021-01-27
- 康健人壽攜手OneDegree 打造保險數位生態圈2021-01-27
- 市售防疫保單 住院日額給付最高是這張2021-01-27
- 數位創新 投資題材豐2021-01-27
- ESG量化債基金 買氣火熱2021-01-27
- 金牛年投資 聚焦3R2021-01-27
- 貝萊德2021投資展望:策略性增持股票2021-01-27
- 金融次順位債 殖利率佳2021-01-27
- 國家住都中心與建築中心簽MOU 落實三大標章2021-01-27
- 亞高收債 上漲空間大2021-01-27
- 金牛迎春刮千萬 元富開戶好禮享不完2021-01-2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