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0歲理財存下500萬,靠「777投資法」,退休後每月領6萬
***本文所提之內容僅供參考,不具投資建議,投資前應審慎評估風險,且自負盈虧***
躺在手術台上的那一刻,宋炎本只能放下一切,赤身與病魔搏鬥,在鬼門關前飽嘗「人在天堂,錢在銀行」的苦澀滋味。
所幸經過手術、休養,宋炎本成為大病一場的重生者。這一門生死學教會他理財最重要的一件事──沒有健康,存款只是數字,沒有任何意義。大病痊癒後,他給自己出了一道功課,就是學習如何心安理財,有命花錢!
回顧這一生,宋炎本發現他的身心從未真正舒坦、安靜過,主要是因為從小到大都跟多數人一樣,活在「貪」跟「怕」這兩個字裡。
「貪心想得到更好的學業、職位、業績,享受更好的物質,但得到之後又很怕失去,貪跟怕每天都在發生。」大病痊癒後的宋炎本依舊流露溫文儒雅氣質,靜靜地分享他的生命歷程與心境轉折。
8歲喪父、國中畢業後開始當家教分攤家計、領著清寒獎學金,求學路上自力更生,最後取得台大化工與台大MBA的傲人學歷。
每天活在貪跟怕
跨過錢關卻賠上健康
踏入社會,在貪跟怕兩股力量推動下,宋炎本依舊每天戰戰兢兢、全力以赴,讓他在職場順風順水。曾經歷銀行、營建、投信投顧業,最後晉升復華投信執行副總與全球復華投顧董事長,薪水步步高升,順利通過結婚、生子、買房、存退休金四大錢關。
然而當他跨越一個又一個錢關時,健康卻一點一滴流失,最後無預警地遭受病魔威脅。「躺在病床的那一刻,我才發現,人其實什麼都帶不走,人生在世就是求個心安而已。」
要做到心安,不必為財務煩惱是很重要的。談到財務,可說是宋炎本的專長。40歲之前,他完全沒有做任何投資,只是一點一滴存下薪水,直到40歲踏入投信業,才開始認真鑽研投資,重讀MBA投資學,並通過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證照的嚴格檢驗。
他甚至發明了一套「77-7生生不息投資法」,就是把77%資金拿去投資3年賺30%的基金,21%資金當作3年生活費(每年7%),剩下的2%就當交易手續費與緊急備用金。等3年後,投資本利和又回到100%,就可以周而復始地展開財務正向循環,退休金生生不息。
他也發現,只有投資不能心安,因為投資過程勢必起伏跌宕,心情會跟著上上下下,而要克服這點,唯有先把財務根基打好,也就是花小錢架設保險安全網,移轉早逝、重病、失能等風險,這樣就不用擔心投資失利又遭逢人生無常,因為即使遇到最糟的狀況,至少還有保險救急,不至於拖累家人。
保險宛如安全網
替財務打好基礎
像宋炎本在罹患重病之前,因人情關係買了一張手術險,沒多久就派上用場,甚至還豁免保費,讓他深感保險在保全資產、移轉財務風險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病癒後,花許多時間研究如何花小錢精準架設一張保險安全網。
他的研究方法很原始,是從保單條款一個字一個字讀起,弔詭的是,身為台大高材生的他,每個字都認得,但組成句子卻看不懂。但他不氣餒,每天讀、慢慢讀,讀了幾百張保單後,終於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心得。
「買保險要見樹也見林。」宋炎本建議,買保險一定要知道買了什麼,買得對不對、保額夠不夠,保費是否花在刀口上,而且要先買保障險再買理財險,才能用精準的保險打地基,用額外錢投資,蓋一棟又一棟的圓夢高樓。
在年金縮水、人心惶惶的年代,宋炎本建議上班族趁早做好心安理財,也就是買好1組保險,做好2筆投資(1筆存退休金+1筆存備用金應付通膨及保單不理賠、不續保狀況),並採用穩健投資與77-7生生不息投資法,按照下列步驟執行,就很有機會用500萬元打造月領3~6萬元心安年金。
步驟1.買1組保險
最基本的一組保險是壽險、實支醫療險、意外險、意外醫療險、失能險。如果想成家、生子、買房、買車、旅行、存退休金,每多一個夢想就要多做一組保險與一筆投資。例如有了小孩,就要加強父母身故和醫療險保險,也可以用投資幫小孩存教育金。
步驟2.區分金錢用途
把錢分為3筆,第1筆是保命錢,包括生活費、3~6個月緊急備用金;第2筆是投資錢,就是設定財務目標、總金額、報酬率、投資期間,建立一個可以心安的財務成長路徑;第3筆是投機錢,由於投機會讓心情不安,所以能不投機就少碰。
步驟3.選擇適合的穩健投資法
穩健投資法共有四種,都是追求3年賺15%~30%:1.定時定額,投資標的找波動較大的股票型基金,或風險屬性RR4、RR5的基金。2.單筆投資(低檔、長抱、停利)。3.先定時定額或單筆投資,再把投資本利和拿去轉買儲蓄險或其他理財型保險,保全投資戰果。4.定時定額或單筆,同時買儲蓄險或其他理財型保險。
宋炎本自己曾採用停利型穩健投資第3法,在小孩一出生,每月定時定額一筆錢。當小孩18歲時,他把投資獲利了結,轉買1張6年期美元儲蓄險,等小孩大學畢業就有一筆留學基金,不用擔心匯率風險。
步驟4.自製心安退休年金
例如退休金500萬元,提撥200萬元買年金險,每月領取1.1萬元年金,用300萬元做77-7生生不息投資法,每月可花約1.75萬元,再加上勞保與勞退每月約9千至3萬元(依投保年資與投保金額而定),這樣退休後每月大約有3~6萬元生活費。當然如果可以存到更多退休金,每個月就有更多年金可花,過個舒適的退休生活。
宋炎本強調,執行心安理財的同時,一定還要同步注重身心靈健康,練習如何讓心靜下來、吃得健康、搭配適當運動和排毒,如果這些都做到了,那還要抱持著「富者知足而不貪、貧者量力而不懼」,知足常樂,讓每一天都過得心安理得、有錢養命,更有命花錢。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Money錢》2019年12月號第147期
相關新聞
- 華爾街女強人談理財:趁著年輕多買股 至少給自己20年累積財富2021-01-27
- 當勞保被保險人發生職災 必知三個Q&A2021-01-27
- 努力存錢反而讓人變窮?富人的五個思考邏輯2021-01-26
- 已投保長照險,卻被業務員鼓吹「解舊買新」,保戶怎麼做?掌握財務成長曲線是關鍵2021-01-26
- 25歲國營職員,年薪16個月,怎麼理財最精明?2021-01-25
- 【達人談投資】股海筋肉人看金融股:賣麵粉的利潤、擔白粉的風險2021-01-25
- 逛ATT用悠遊付 回饋最高達12%2021-01-25
- 教你把銀行優惠放大 信用卡綁定數位帳戶回饋加碼2021-01-23
- 6%回饋新神卡 利誘網購族2021-01-23
- 侯昌明:以前享受努力存錢的過程,現在可以開始享受成果2021-01-22
- 錯過特斯拉12551%漲幅?其實你不用懊悔2021-01-22
- 賺多少錢才能快樂?四點思考讓你現在就幸福2021-01-22
- 盤中零股交易排行大洗牌!比起金融股,小資族更偏好電子股?從三檔ETF下手,這檔半年漲 41%!2021-01-21
- 收入激增30倍的祕密 有錢人默默在做的十件事2021-01-21
- 為何別人能存那麼多錢?5個理財盲點趕快改過來,2021讓自己富起來吧!2021-01-21
- 台股萬六,賺價差愈來愈難,放棄買股又不甘心?股市老手建議不如「長線短做」2021-01-21
- 稅稅唸學堂/董娘豪宅法拍遭核百萬財交所得 找到銀行鑑價翻案2021-01-20
- 買對收息資產,賺財富也賺自由!四檔收息資產報酬率大評比:走得慢,但可以走得遠2021-01-20
- 還在嚷嚷存不了錢?四個理財地雷年輕人千萬不要碰!2021-01-20
- 錢意識 vs. 窮意識 看有錢人與窮人有什麼差別?跟你想的不一樣!2021-01-20
- 寧可存起來也不花掉 有錢人堅持不買這些東西2021-01-19
- 人老不為金錢所困!日本名醫教你做個上流老人:凡事量力而為 不要給孫子大筆零用錢2021-01-19
- 6檔高殖利率股引爆補漲,台股衝破15,000點,殖利率還有8%?2021-01-19
- 玉山金、長榮都是好股,為何買了就套牢?他用三張圖破解:10個韭菜有11個做「這件事」2021-01-18
- 【達人談投資】2021紅包怎麼用?算利教官:還有40檔值得投資2021-01-18
- 準備500萬退休金,就算每月生活費僅2萬,也不能忽視這五大風險2021-01-18
- 3萬元投資台積電 小資族必學2021-01-17
- 送房子或保單給孩子,只交頭期款?別挑起家庭「禮物戰爭」:送禮要甘心,收禮更要開心2021-01-16
- 牢記這四點 就可以安心投資ETF2021-01-16
- 以房養老,如果每月從銀行領4萬,理財專家個案分析:領十年之後可能會後悔?2021-01-16
- 台股站上萬五,外資現貨做多,期貨做空,投資人該選擇做多或做空?2021-01-16
- 悠遊卡自動加值優惠 別錯過2021-01-16
- 刷卡現金回饋率 最高衝3%2021-01-16
- 每天被電話追債、喝咖啡猶豫再三...他靠股市三年滾出600倍獲利,公開「五大脫魯守則」2021-01-15
- 錯過飆股可惜嗎?他49歲年領190萬股息:如果沒有這種能力 就別想在刀口求勝!2021-01-15
- 看病就能花100萬 別讓健康風險成為財務殺手2021-01-14
- 35歲前就達標!「增本」三步驟,五年內存到200萬元購屋頭期款2021-01-14
- 過半日本女性不擔心錢 五個省錢小撇步學起來2021-01-14
- 有錢就開始胡亂投資?用「這套公式」分配帳戶裡的錢2021-01-14
- 【怪老子這樣看】 聽真話或大冒險?理性投資者不會盲目進場2021-01-14
熱門文章
- 國泰人壽挺醫護 一確診就給2-5萬元慰問金、全台無上限2021-01-26
- 押寶台股彈!3檔「台灣50」概念ETF零股創紀錄2021-01-26
- 努力存錢反而讓人變窮?富人的五個思考邏輯2021-01-26
- 台股短線風險上揚 價值型永續投資正當道2021-01-26
- 彭博:刺激政策帶領全球復甦 資金流入全球股票型ETF2021-01-26
- 恒生科技指數大漲 統一恒科ETN零追蹤誤差投資人瘋搶2021-01-26
- 油價創近一周最大漲幅 金價持穩、錫價觸六年高點2021-01-26
- 安聯投信:投資級債、新興市場債動能續強2021-01-26
- 柏瑞兩檔ESG產品 規模合計突破330億元2021-01-26
- 科技股領風騷 新興亞股表現分化2021-01-26
- 華爾街女強人談理財:趁著年輕多買股 至少給自己20年累積財富2021-01-27
- 永豐證「豐存股」創佳績 去年交易金額創新高2021-01-26
- 最晚114年底前提足 金管會提5措施緊盯失扶險「缺口」2021-01-27
- 當勞保被保險人發生職災 必知三個Q&A2021-01-27
- 金管會放寬微型保險投保對象 17萬戶受惠2021-01-27
- 境內商品人氣榜 N類型火紅2021-01-27
- 新興亞股 今年活力旺2021-01-27
- 數位創新 投資題材豐2021-01-27
- 台股基金 看長不看短2021-01-27
- 定期定額 搶搭陸股多頭列車2021-01-27
- 錢進A股 鎖定四族群2021-01-27
- 印度股擁優勢 逢低買2021-01-27
- ESG量化債基金 買氣火熱2021-01-27
- 多重資產 防禦力強2021-01-27
- 金融次順位債 殖利率佳2021-01-27
- 銅價ETF 長線添動能2021-01-27
- 金牛年投資 聚焦3R2021-01-27
- 亞高收債 上漲空間大2021-01-27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