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艾爾文活用三大理財觀 讓自己29歲就不用上班

 理財專家艾爾文,給出三個意見讓年輕人評估自己的職涯。 遠見雜誌提供
理財專家艾爾文,給出三個意見讓年輕人評估自己的職涯。 遠見雜誌提供

本文共2580字

遠見雜誌 文 / 謝明彧 攝影 / 蘇義傑

看到老闆的臉就心煩、客戶難纏又難搞、業績壓力大得喘不過氣……許多人每天起床時都哀嘆「我不想上班」,但真的談到「離職」,卻又覺得現在景氣不好、工作難找,還是先捱著吧!

著有《下班後賺更多》《別讓現在的壞事,趕走未來的好事》等書的知名理財專家、「富朋友理財筆記」站長艾爾文,29歲時放下原本竹科工程師的工作,成為自由工作者,達成不用上班的財務自由夢想。

29歲!那一定是因為投資股票賺到超多錢,才有辦法那樣不工作吧?

艾爾文說,很多人聽到「投資理財」都會有一種誤解,以為投資理財,就是幫自己縱橫股海,一旦買對明牌賺大錢,自然不必再看老闆臉色,可以過著每天遊山玩水的日子。

「其實學習投資理財最重要的,是讓你理解什麼是『風險』,以及如何『降低風險』!」艾爾文強調,自己29歲離開企業組織,並不是因為戶頭突然天降一大筆錢,「再也不用工作啦!」,而是歷經超過三年的規劃、檢視、準備,當連「如果失敗,那我還能不能回到前公司」都確認好,才決定出去闖闖看。

三大基礎理財觀念,檢視離職風險高低

面對最難下決定的是,是否要離開現有工作?艾爾文建議,可以用以下三個超基本「理財觀念」自問,確認自己是否真做好準備?

擔心1.沒錢怎麼辦?

「緊急預備金」評估「經濟面考量」

理財中有個名詞叫「緊急預備金」,也就是當發生意料之外的事情時,你可以立即動用的一筆錢,可以說,這筆錢是「危機出現時的最後生活必備款」。

「想做自己,得先活得下去,才有話說,」艾爾文強調,不管是休息一陣子、自行創業、轉行獨立工作者,夢想再高遠,如果連活都活不下去,一切都是空談!

「緊急預備金的準備原則,寧可多不要少,」艾爾文說,根據政府單位統計,一個人從失業後找到下份工作的平均月數是6個月,所以緊急預備金一定要有6個月以上,也就是完全失去收入來源,你也能保障6個月基本生活無虞。

而生活費的標準,可以用「不會餓死」和「維持現有」兩種評估方法。以台北市為例,「不會餓死」的標準,在台北包括房租可能要抓每個月2~3萬的水準;如果要以「維持現有生活品質」為前提,那可能要提高到3~5萬。

當然,一個人的職業和年齡都必須納入考慮,年齡愈大、所處的產業愈弱,緊急預備金就得拉得更高,艾爾文當初離職時,是在快30歲的關卡,所以是在6個月的基準以上,準備了遠超過6個月的金額、支撐時間甚至可以到以「年」計算。

擔心2.我會不會找不到下一份工作?

「基本面分析」評估「自我能力」

很多人討厭現職卻不敢離職,是怕找不到下一份工作,再難受也死命捱著。

套用投資理財觀念,就是「基本面分析」。

基本面分析是檢視一家公司的財務狀況、內部運作和產業市場,例如市場對該公司產品需求的未來成長性、與競爭對手企業的比較、產業或人口的改變、法規的限制或保護等等。

一個人離職再找新工作,通常有兩種選擇:一是到同產業的其他公司;二是轉換產業到新的領域。艾爾文表示,可以透過以下兩個角度,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夠不夠、或還缺什麼:

1.如果你還是要待在原產業,只是打算換到其他公司,就要問自己:我的本職學能夠不夠?

2.如果你打算要進入不同產業,就算專業能力可能有所不足,但不同的產業,依然需要一些相同的能力,例如人際關係的互動、面對新問題的分析方法、找出問題真正的核心、擬定問題解決策略等等,這些「問題解決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在任何領域都通用。這時你必須自問:我在目前的工作中,有沒有學到這些技能?

艾爾文以自己為例,交大電信所畢業後,他進入竹科工作,當時就發現,工作可以讓他學到怎麼把理論應用在實務,但電信學術理論不斷有新發展,「那時工作之餘,我規定自己每週末都要去看工科論文,不讓自己從學校畢業後,就停止學到最新知識」。

而在工作上,他也全力以赴,透過平日表現,做到讓同事與主管信賴,「我不敢說我有多厲害,但在身體一度出狀況時,主管願意讓我辦留職停薪;離開前也有把握,如果一年後我決定回到原公司,主管是歡迎我回去的,」艾爾文笑說。

擔心3.我該何時提離職?

「停損點」評估「時間面考量」

離職前的最後一個思考,就是我到底要花多久時間做決定?

艾爾文引用理財中的「停損點」觀念,強調每個人一定要為「下決定」設下一個期限。

所謂停損點,是指股票投資時,一個人必須評估自身可以容忍的虧損程度,來設立認賠殺出的時間點,例如當虧損達5%或10%,就必須忍痛放手,免得不甘心導致虧損擴大,最後無法收拾。

「人不是完全理性的,面對問題,逃避絕對是本能,不給自己一個停損點,就一定會變成無止境的想,」艾爾文說,和投資時發生虧損一樣,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人往往無法果斷,這時給自己時間是必要,但絕對不能沒有期限。

時間上,每個人的需求都不同,艾爾文建議,如果在第一個經濟面問題上已經準備差不多,那考慮時間抓「6個月~1年」都是很恰當的。

但如果你評估工作的穩定性還不足,離職後可能無法順利轉換新公司,甚至覺得原本產業的穩定性不夠,可能必須跳槽其他產業,準備時間就得拉得更長,讓自己有更多時間,趁還在現職時,趕快補上能力不足的地方。

思考離職,最怕陷入「Yes/No二分法」

很多人都曾問過艾爾文:「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怎麼辦?」艾爾文強調,人很容易陷入「yes或no」的二分法,覺得不喜歡就離開、喜歡就待下來,「但不要讓自己太容易陷入二分法的答案」

就像投資理財,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能夠承擔的風險在哪裡,或是在時間的急迫性下做出的決定,基本上都會是情緒化的,例如「怎麼跌這麼慘,趕快賣吧!」或「跌到這種程度已經沒感覺,那乾脆不要賣了」

同樣,今天想要轉換跑道,匆促依照情緒感受貿然決定,等於把自己推向一個「我一定要趕快做出決定」的局面,反而容易做出錯誤判斷。但如果能夠仔細評估,最後的決定不一定會是離開,也可能是留下。

艾爾文強調,如果你還沒有完整概念要不要離職,請先檢視自己的能力,到底能不能符合人力市場需求?要是現在不行,那一兩年後可不可以?

「如果你不問自己一兩年後可不可以,那你一兩年後就絕對是不可以!」艾爾文強調,很多人之所以陷在原地無法動彈,就是只有想、只有抱怨,卻沒有自我分析、更沒有行動。

最怕的就是沒有認真探究原因是出在工作本身、主管管理、還是自身能力,只是一味地「我想離開」,那離職後只是從現在的坑,跳到另一個坑,永遠在「每天都好想離職、卻又離不了職」的痛苦中循環。

※本文由《遠見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關心世界之外,《遠見》同樣關心台灣的現在與未來。藉由觀察、採訪、民意調查,深入分析報導台灣社會的大脈動,提供與世界趨勢互相映照、反思的平台,希望能夠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上一篇
一位老先生對牧師告白:我這輩子追求物質,現在才懂花錢買的BMW,不會到安養院看我
下一篇
曾欠3,000萬,帶刀登門找黑道剁手宣誓還清...億元CEO從理債悟理財:只靠一份薪水就像在玩六合彩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