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652字
國立成功大學與中鋼公司12月13日在台南舉辦「高爐低碳煉鐵技術國際研討會」,展示「國科會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高爐低碳煉鐵技術開發」計畫成果。超過百名學者、研究生與研究人員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台灣鋼鐵業的減碳之路。
鋼鐵產業是台灣製造業碳排大戶,碳排放量占了我國製造業近四分之一。為協助產業因應挑戰,國科會支持成功大學組成「低碳冶煉技術Team Taiwan」,集結全台11所大學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攜手中鋼公司共同執行這項前瞻技術產學合作計畫。
計畫主持人成大特聘教授林士剛指出,目前的關鍵突破在於「以氫代碳」技術。他表示:「透過富氫還原劑部分取代傳統含碳還原劑,氫氣反應後產生水蒸氣而非二氧化碳,可望大幅減少碳排放。」團隊已成功建立低碳排原料配比技術、模擬高爐內部複雜反應,並確保富氫氣體燃燒安全性,這些技術已實際導入生產流程。
相較於國際鋼鐵巨擘ArcelorMittal投入超過百億歐元研發經費減碳,台灣以精準的技術研發對症下藥,透過產學合作成功實現了階段目標。中鋼副總經理劉宏義表示:「這次產學合作對中鋼意義非凡,不僅帶來技術革新,提升綠色競爭力,更推動台灣鋼鐵產業的整體低碳化進程。」中鋼也將於2025年實現每年減少155萬噸碳排放,相當於減少約77.5億公里的汽車行駛碳排。
計畫期間不僅推動技術創新,也為產業培育近200位專業種子。林士剛強調:「減碳不僅是企業責任,更是學術界在創新學理與技術發展,以及次世代人才培育上的重點。」透過產學合作模式,成功加速鋼鐵產業綠色轉型,邁向2050淨零碳排。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