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67字
證基會舉辦的「2023資產管理前瞻系列論壇」15日登場,在場次最後的綜合座談中,聚焦落實綠色金融行動方案、有效執行減碳策略、強化供應鏈碳中和及挖掘產業投資價值等議題。座談會主持人證基會董事長張傳章指出,國際減碳具三大趨勢,首先為ETS(碳排放交易系統)的機制,再者則是延伸至國際貿易的邊境碳稅,最後則是金融手段的減碳永續分類標準的制訂,以上都是台灣推動淨零碳排,打造未來競爭力不容忽視的課題。
金管會綜合規劃處處長胡則華表示,金融業由於對企業進行投融資,在產業減碳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她特別強調,就現階段政府大力推動的「綠色金融3.0」來看,金融業最需注意的是範疇三的部分,換句話說,金融業溫室氣體排放除要降低範疇一與範疇二的部分外,授信對象的碳排放也屬金融業的社會責任。
針對國內碳權交易規畫方向,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目前政府針對Voluntary Markets(自願市場)有關碳稅(費)的優先上路,優點是可確定企業碳排放量的計算標準,待相關配套成熟後,不排除針對Compliance Markets (合規市場)進行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以接軌國際完善國內碳定價制度。
對於未來國內是否將連結國際碳權交易問題,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台灣在半導體、資通信、紡織和金屬等產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面對全球品牌企業碳中和目標,除積極減碳,企業亦需高品質碳權以補足需求。碳交所將攜手具公信力的國際認證機構,共同推動高品質國外碳權交易支援。
國內企業如何因應未來的碳價風險,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劉宗聖表示,碳價隨市場供需有所起伏,對於以避險為目的的企業,可考慮包括國際碳權期貨或ETF等產品,盼主管單位研擬開放上述國際產品以對接國內的生態系統,以補強現有的碳費體系,促使企業擁有更為多元靈活的減碳手段,提升因應未來變局的競爭力。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