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話題系列加開第二季!
空降接班可以嗎?老員工難溝通該怎麼辦?
12位傑出企業二代,揭開繼承者們面臨的三大試煉與四套解答劇本!


不再通知

伺服器產業蛻變應用篇/三大事件 改變伺服器產業

本文共921字

經濟日報 記者王郁倫/專題報導

伺服器產業早在1980年代以前就已經問世,當時是超大型電腦主機時代,伺服主機不僅體積龐大,運算能力也相當低,各大廠各自掌握封閉架構,當時的「算力」是稀有資產,只有少數客戶或研究單位能使用得起。

幾個關鍵時刻,促成今日伺服器運算力如自來水一般可以即開即用,其中最關鍵的是IBM在1980年代將主機設計從封閉架構改為開放,釋出原始碼成為業界標準,IBM促成許多電腦品牌相繼參照其標準設計產品問世,並各自演化出不同系統,造就百家爭鳴局面,昂貴又龐大的大型主機,逐漸被伺服器及個人工作站分食。

另一個關鍵是2000年後的網路世代來臨,資料可以透過大頻寬傳遞,等於將機房的建置地點鬆綁,Google、Amazon、Facebook應用服務大受歡迎,必須廣建雲端資料中心,Facebook率先於2011年開放了自家的雲端資料中心設計Open Compute Project(簡稱OCP;開放運算計畫),把伺服器、儲存系統等硬體規格與建置標準一次公開,讓資料中心成本大幅下滑。

標準化跟開放性促成資料中心可以快速大量的建置,雲端服務業者降低了建置成本,台灣伺服器業者開發產品也有所依循,等於拿到了賣進雲端資料中心客戶的門票,這些雲服務業者直接找上台廠供貨(ODM Direct),讓伺服器產業迎來第二波的需求大浪。

而2010~2018年之間,人工智慧(AI)應用正快速發展成熟,廣泛導入工廠、語音辨識、機器人、智慧醫療及智慧交通等領域,AI快速擴散,成為第三波伺服器需求推升者,因為帶來的是龐大的圖形運算需求,使得單價高昂的繪圖核心(GPU)伺服器滲透率急增,也有許多晶片業者開發FPGA或ASIC類型的AI晶片,期望搶吃AI伺服器商機。

未來元宇宙世界,台灣伺服器產業業者莫不異口同聲,看好將讓全世界對伺服器運算力的需求奔向高峰,鴻海(2330)董事長劉揚偉2022年年初更宣告,元宇宙在網路產業將是自然發生的事,而為了實現元宇宙,需要強大的運算能力,鴻海也投入量子電腦發展,身為伺服器硬體製造龍頭,鴻海正加速朝次世代運算之王:量子電腦邁進。

「AI、邊緣運算、5G公網、5G私網,在元宇宙世界,誰能整合最多,未來誰就能扮演一個角色。」廣達副總楊麒令做了一個總結。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專利戰...商業競爭 必走的一步棋
下一篇
LG告友達、彩晶壟斷案 南韓法院判賠7.9億元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