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未來替身 仿生大進擊... 人形機器人品牌對決:特斯拉PK小米

特斯拉和小米,不遺餘力研發人形機器人,並取得不錯的進展。(中新社)
特斯拉和小米,不遺餘力研發人形機器人,並取得不錯的進展。(中新社)

本文共887字

經濟日報 記者何佩儒/台北報導

2021年8月,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介紹自家的人型機器人Tesla Bot時,只能拮据地以簡報說明,且安排在「人工智慧日」(AI Day)的尾聲才提到。2022年AI Day一剛開場,全身滿是零件、線路的Optimus機器人,便在舞台上直挺挺緩步出場,令所有人眼睛為之一亮。讓人吃驚的也在於,特斯拉只花了一年,就打造這樣出極其複雜的人形機器人。

過去特斯拉推出電動車時,有人嘲諷特斯拉,「只是把電腦裝在四個輪子上,就當成車子」。這一次,特斯拉反過來引用這個笑話,「現在我們只是把電腦放在兩條腿上。」

根據外電報導,Optimus包括2.3kWh電池組、電腦運算、28個關節驅動器、六個驅動器等配置,能夠產生200個以上不同角度的動作,還能負重十公斤,並精準抓握小型零件。

目前特斯拉為了自動駕駛所投入的AI演算系統開發,不少都可以用在機器人身上,包括Optimus採用與特斯拉車輛相同的導航系統,具備Wi-Fi和LTE連線能力,可以即時偵測環境中的物體動向。

懷抱人形機器人夢想的,不只是特斯拉,小米2021年時,就推出首款仿生四足機器狗 CyberDog「鐵蛋」,2022年更亮相了仿生機器人CyberOne,暱稱「鐵大」。

小米創辦人雷軍表示,以雙足行走的人形機器人,具相當高的設計難度,因此小米團隊花費多年投入研發,才得以讓CyberOne學會走路。

CyberOne全身以13個主要關節活動,每小時雙足步行3.6公里,在四肢部分採用五種關節與21組驅動模組構成;CyberOne可藉由小米自行研發的3D重建演算法,透過Mi Sense視覺空間系統判斷環境狀況。鐵大造價成本仍介於人民幣60萬元至70萬元間,暫時還無法成為實際商品量產。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不過讓人擔心的也在於,機器人現在雖然解決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未來是否會製造失業?

「機器人不會取代人,而是創造『人機協作』環境,將高勞動且高重複性的工作交給機器人,人則可以回歸真正『服務』的本質。」甲電科技總經理任介卿提出他的觀察。任介卿形容,機器人終究只是一個出色的「傳菜員」,但是一個有溫度、優秀的「服務員」,還是要靠真人演出。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緯創、仁寶 衝刺高毛利產品
下一篇
Meta Quest 3預購開跑 十月在台開售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