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親愛的讀者您好:

經濟日報 LifeStyle品味 全新改版,推出精緻的生活情報,內容包括時尚、旅遊、藝文、珠寶、精品、遊艇、汽車、醇酒、手錶...等。

誠摯邀請您,在緊湊的行程之餘,試著放下待辦事項,和我們一同欣賞生活裡的美好事物。



不再通知
明天提醒

與期貨共創Future/培育跨業人才 催動金融永續

期交所辦理校園徵才講座,元富期貨資深協理陳順揚(左起)、台北商業大學財金系副教授謝承熹、台灣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周建隆、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台北商業大學財經學院院長汪瑞芝、期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佩君、元大期貨資深協理劉峰安、經濟日報總編輯費家琪合影。記者邱德祥/攝影
期交所辦理校園徵才講座,元富期貨資深協理陳順揚(左起)、台北商業大學財金系副教授謝承熹、台灣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周建隆、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子敏、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台北商業大學財經學院院長汪瑞芝、期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佩君、元大期貨資深協理劉峰安、經濟日報總編輯費家琪合影。記者邱德祥/攝影

本文共1100字

經濟日報 記者廖賢龍/台北報導

金管會副主任委員邱淑貞表示,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金融產業在我國經濟結構中具有指標性意義,而資本市場為直接金融市場,其發展與現代經濟成長密切相連,直接金融與間接金融又互相牽動,全球金融市場是相互影響,由此可見「人才」是金融發展的磐石,透過人才培育,達到金融永續發展,經濟穩定成長的目標。

由經濟日報、臺灣期貨交易所、中華民國期貨業商業同業公會與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共同主辦的「從校園到職場─與期貨共創Future」校園講座與徵才活動,11月23日在臺北商業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邱淑貞以專題演講暢談資本市場未來展望及人才培育。

推薦

邱淑貞說,資本市場、尤其是證券期貨人才需要重誠信、金融專業、跨業領域及國際觀,也要加強英文以吸收國際各方資訊。加入證券期貨業的人才培育會有在職訓練、跨業領域及國際化。

資本市場人才的培育除本身自己努力,還有期交所、臺灣證券交易所及櫃買中心加強交易知識與風險觀念,證基會提供專業考證、職前或在職訓練,也有國際金融學院為儲備高階資產國際人才而提供課程。

國際金融學院依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結合國際合作與產業實習而成立,北部以政治大學、南部以中山大學為合作學校。2021年至2024年國家發展計畫數位創新,啟動「經濟發展新模式2.0」策略,其中,包含發展亞洲企業資金調度及高資產財富管理中心。經由公私協力成立的金融學院,培育臺灣國際金融人才,以打造臺灣成為亞洲企業資金調度與高資產管理中心為目標,提升我國金融業策略地位及金融人才培育。

邱淑貞表示,金管會致力推動的重要政策,包括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推動資本市場藍圖2021~2023及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其他執行的重要政策為:開設創新性新板、建立永續板、推動盤中零股交易制度、證券期貨業永續發展轉型執行策略、推動期貨市場創新商品及新制度。

臺北商業大學財經學院院長汪瑞芝表示,校園徵才除了讓學生們有機會進入期貨市場,也從中了解期貨市場與業界,學生們也參與期貨模擬競賽,模擬實務操作,作為投資經驗的參考學習。

期交所總經理周建隆表示,臺灣期貨市場已有26年,相對證券市場年輕很多,但期貨市場交易量持續成長,是資本市場重要一環,去年臺灣期貨市場成交量達3.9億口,今年迄今已累計有3.4億口交易量,預估今年期貨市場交易量可達3.7億口,也是有收穫的一年。

期貨交易看似風險高,但其交易具邏輯的理論基礎,了解後便沒想像中的困難;大專院校、期交所及證券發展基金會都開設期貨相關課程,透過這些課程可更加了解期貨市場。期交所也透過走入校園方式呈現期交所與期貨市場樣貌,讓學子們可接觸期貨業,同學們也應有好奇心而願意去多方了解嘗試。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群益期貨槓桿交易商再增86檔熱門標的之美股CFD商品
下一篇
4月台股期指跌86點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