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818字
華為繼去年5月攜手車企成立5G汽車生態圈、今年Q1推出智能養豬方案,揭牌智能採礦實驗室與拿下行動支付牌照後,貼上Huawei inside Logo內建華為智能汽車方案的電動車在上海國際車展中亮相。另一方面,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報告指出,華為已跌出全球智能手機今年Q1前五大排行榜,市場或將因此認為硬體製造起家的華為礙於美方極限施壓不得不開始由硬轉軟;但從Apple的資通訊(ICT)生態系統商業模式發展歷程觀之,不排除華為正加速建構由5G扮演骨幹支撐、透過AI賦能的物聯網(IoT)生態系統。
鑒 Apple的ICT生態系統商業模式
Moto、Nokia及宏達電等皆曾因先占優勢獨領手機市場風騷多年,惜因主營產品面臨紅海競爭不得不相繼從絢爛歸於平淡、甚至黯然退出市場;值得玩味的是,即便Apple從全球第二大手機品牌退居第三、不再引領5G及折疊手機市場流行風潮,甚至在全球最大手機市場大陸及印度市占僅10%及2.2%,但我們卻從不曾擔心Apple的硬體製造發展是否已臻瓶頸?
因為Apple早已如下圖所示,首創商業模式破壞性創新、改採硬體裝置+數位服務內容的ICT生態系統商業模式;因而得以跳脫硬體產品思維之狹獈、開拓出全新利潤區(線上股價分析網站Trefis預估,2020年Q3 Apple數位服務內容毛利率貢獻度63%、硬體產品貢獻度僅32%)。
Apple 自1980年12月股票上市以來,透過硬體製造,花費了近40年的時間,終於在2018年8月成為第一家市值突破1兆美元的科技公司;但其ICT生態系統商業模式轉型效益獲市場認同後,只用短短兩年左右時間就一舉突破2兆美元市值大關。
知 華為的IoT生態系統商業模式
相較於工研院預估的2021年全球5G基礎設備市場規模214億美元,IHS Markit 預估的2035年5G及相關價值鏈全球總產出13.1兆美元更是誘人;因此,早在川普祭出封殺令前,華為就已透過物聯網、雲端運算和下一代訊息通信技術5G建立1+8+n物聯網生態系統商業模式。
2015年華為與知名地產、家電廠商合作建立HiLink智能平台,解決不同品牌智能設備間的互聯互通問題,為消費者帶來智能家居新體驗;去年底止,HiLink生態已至少覆蓋150種品類、800家合作夥伴及2.2億個IoT設備。2019年6月華為申請鴻蒙全球商標,將之定調為打通手機、個人電腦、車機及各種智能物聯網終端的作業系統平台,實現全場景無縫連接;今年預估至少三億台設備搭載鴻蒙系統,其中二億為華為自有設備、另一億為生態合作夥伴的物聯網設備。
搭載鴻蒙OS、貼上Huawei inside Logo的北汽Arcfox Alpha S電動車已於日前舉行的上海國際車展中提前亮相;知名家電品牌美的正全方位擁抱鴻蒙系統,4月開始內建鴻蒙OS的美的空調、洗衣機及冰箱亦開始陸續上市。上周首款預載鴻蒙OS的華為手機Mate 40 Pro已正式出現在工信部網站上,另一款預裝鴻蒙OS的平板電腦MatePad Pro 2則預計於6月初正式發表;與其說,華為是為了應對美國極限施壓才不得不開始由硬轉軟,倒不如說,拜IOT生態系統商業模式之賜,華為才得以跟Apple一樣,跳脫硬體製造發展之瓶頸、開拓出另一個全新的利潤區。
新冠疫情及水荒這堂課您學到了什麽?
金融海嘯的黑天鵝讓我們體會到再大的企業也會倒,貿易戰讓我們重新面臨生產基地是否得再次轉移的新抉擇;新冠疫情的無差別衝擊任誰都無法避免,今年才剛過不久卻又再度迎來芯片荒、水荒及運輸荒等一連串供應鏈斷鏈問題。
宏達電唯單一產品手機是賴,面對手機市場紅海競爭時只能連續多年虧損以對,華為智能手機競爭優勢再強,面對美國制裁也只能黯然退出榜外;凡此說明,面對近年來市場的劇變與多變,企業已不能再唯單一產品或單一競爭優勢是賴。
這一次的全球疫情衝擊,台灣因防控得宜成為全球產業少數最大贏家,但日前的水荒議題卻再次凸顯台灣唯代工是賴、唯Apple是賴的競爭優勢集中化隱憂;您我可曾靜心思量,如果水荒議題成為台灣最強晶圓代工的卡脖子困境?如果台灣最引以為傲的筆電及iPhone代工面臨成長瓶頸?我們能否像Apple及華為一樣,在本身既有產品競爭優勢陷入成長瓶頸或且遭遇突如其來的卡脖子困境時依然能夠華麗轉身?依然能夠透過商業模式策略去避開單一產品策略之狹獈、避開單一產業外在環境變化的衝撃,開拓出新利潤區、找到新藍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