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隱形冠軍/環境友善種子 B型企業出擊 打造0到1的淨零教育

環境友善種子執行長王書貞。 記者曾原信/攝影
環境友善種子執行長王書貞。 記者曾原信/攝影

本文共1695字

經濟日報 本報綜合報導

淨零碳排(Net Zero)是全球共識,愈來愈多企業關注永續議題,但事實上,環境保護不是喊喊口號、也不是寫ESG永續報告書就能達成,該如何系統化實踐,並攜手利害關係人參與永續行動,才是發展關鍵。

全台第一間獲得B型企業認證的環境教育機構「環境友善種子」,開創永續經營多樣化內容,協助公私部門兼顧經濟成長、社會進步及環境保護,共同實現與自然生態的共好。

「環境的傷害,往往來自於漠視與無感。」環境友善種子創辦人王書貞一語道破。她認為,台灣要處理環境問題,最終需回到「與人溝通」,攜手政府、產業、民間機構及社會大眾,一起尋找最好的解決方案;要創造環境友善,就從教育做起,認識生活所處的環境,進一步改變價值觀及行動。

多元教程 取得ISO認證

2010年,王書貞與師大環教所八位學長姐從農委會林務局(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起步,在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推動環境教育課程,進一步成立環境友善種子。

如今,不但是全台第一間通過「B型企業」國際認證的環境教育單位,還取得「ISO 20121永續性活動管理組織型」驗證,發展近300套環教方案規劃,培育逾2.3萬名專業人才,協助業界掌握活動碳足跡、支持當地循環採購,成為專注永續服務的社會企業。

「環保餐具是基本款,我們去淨灘後就不可能再拿寶特瓶、穿一次性的雨衣。」不同於其他組織的「解說」,環境友善種子更專注在身體力行的教學策略,將永續理念「實踐化」,包括自然體驗、生活節能減碳、議題討論、公民科學家等內容,寓教於樂,年齡層涵蓋幼兒園至成年人,達到環境教育普及。

創業總有挑戰,也需要一些運氣,王書貞指出,成立團隊沒多久,剛好搭上台灣《環境教育法》列車,公部門開始重視環境教育設施場所及人員資格認證,時機成熟下,從林務局體系發展出的環境友善種子,就成了提供輔導資源的機構,幫助如國家公園、觀光局、休閒農場,甚至是汙水處理場等單位,打造顧問輔導資源、環境教育人員培訓及戶外學習體驗,建立出暢通的永續管道。

成功經驗 獲得陸企採用

一群想要改善自然環境的熱血團隊,以行動跨界整合,除了與公部門合作,也在業界如金百利克拉克、利樂包裝、花王、松下電器、歐舒丹、家樂福、群創光電、KPMG安侯建業、國泰世華及第一銀行、中華開發資本等品牌企業共同推動環境教育,像是企業員工內部培訓、ESG環教整合方案等一站式推廣,服務人次超過20萬人。

最著名的出海案例是,環境友善種子將台灣成功的營運經驗,傳到中國大陸發展環境學習機構,如幫助阿里巴巴基金會成立杭州植物園的自然中心,深受創辦人馬雲的青睞;或在蘇州天福國家濕地公園成立自然學校,提升消費者的環保意識。

近年ESG需求增長,許多企業發展「員工一日志工假」淨灘、種樹、移除外來種等活動,試圖讓同仁有感參與。環境友善種子也從中協助企業聚焦,透過本業更關注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面向,以系統性的規劃,在生物多樣性、地方創生團隊等主題加以實踐,或者開發環境友善產品並取得FSC森林驗證,進一步與消費族群交流溝通。

「如果抽一張衛生紙,能確保不會造成環境威脅、不會砍伐熱帶雨林而傷害紅毛猩猩的生存空間,那麼這樣的履歷認證,消費者是很有感的。」王書貞表示,環境友善種子就是在廠商、消費者間成為協助角色,共同找到最專業、最值得信賴的永續方案。

她指出,實踐永續生活或許較以往稍微不便,卻帶來意義,在深刻感受後,就會影響生活行為、減少過度浪費,對外推廣也會發自內心;當這些環境友善策略幫助企業與民眾學習,就能延續淨零綠色生活的實踐行動。

教育是改變的力量,大自然的永續發展從來不是一次性煙火,而是實踐的真心。王書貞笑說,企業如果想要「漂綠漂白」、或只是表面上帶員工在海灘拍照打卡,一定會被識破的,「當環境友善的種子植入人心,不論從生活到工作,所有消費行為都會發生變化,這也是團隊創立的初衷。」因為在環境保護的路上,沒有人是局外人。

環境友善種子 小檔案

成立時間:2010年8月12日

執行長:王書貞

資本額:200萬元

服務內容:

•連結企業ESG:永續教育服務與員工體驗方案

•結合公部門場域:環境教育系統規劃執行

•整合在地資源:生物多樣性系統方案推動與教案開發培訓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AI 智慧城市 中保科發展重點
下一篇
SCFI運價指數連三跌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