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718字
近年來國內外高爾夫產業伴隨科技導入、疫情解封、主要客群年輕化等因素催化,已從2010年代初低迷的趨勢中觸底反彈。據統計,2021年全球高爾夫球具裝備產值成長近六成,高達100億美元,且由於高爾夫球在運動狀態時能維持一定社交距離、避開群聚染疫風險,在疫情期間逆勢成長,球場數量相較過去幾年增加不少,如美國2021年球場年增率已達23%。
高爾夫球運動除揮桿的伸展、扭轉,在高低起伏球場中步行,也有益強壯肌力、訓練心肺,有助預防心血管疾病,使高球族群人數不只連年增加,年齡層也有逐漸下降趨勢。台灣高爾夫運動人口每年以15%速度成長,目前已達200萬人以上。
不過,國內高球產業少見自有品牌,多以製造代工為主,市占率高達八成,質與量在全球供應鏈中具影響力,為開闢高球產業新商機,經濟部技術處透過科技專案支持工研院投入高球智慧軟體分析技術與創新應用服務,其中「智慧高爾夫分析技術」更透過高球運動無國界文化差異的特色,同時在台灣及全球最大高球市場美國進行場域落地驗證,嘗試推動國際級運動科技新創服務,並以軟帶硬的策略協助台灣高球產業進行升級轉型。
全球有許多運動賽事或職業聯盟於運動用具增加科技感測設備與分析技術,以提升訓練效益或輔助賽事決策,關鍵技術包含AI智能分析、穿戴式感測裝置、影像辨識等。例如2022年國際足協世界杯,就在足球內放置動作感測器及採用新一代視像助理裁判系統(VAR),足球內置感測器則可提供包含踢擊點、位置、方向等相關數據供AI分析,輔以12個攝影機即時追蹤場上球員與足球的位置、辨識每個球員四肢上29個數據點,作為輔助越位判決的重要工具。
高爾夫運動中亦是如此,不管是職業選手或是素人愛好者紛紛採用各項科技來優化擊球表現,搭配上高球專業知識的模型化,每個環節無不顯示智慧高球科技的進步與普及。
相較其他運動,高爾夫運動在附帶龐大的經濟效益之餘,也具備較高的入門門檻,除專業化球具、裝備成本,傳統高球運動須負擔教練指導及場地使用費,且受時間與場地限制,多數初學者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金錢才得以精進球技。傳統高球產業面臨的難題,或可以科技輔助降低進入門檻,進而創造產業新機會與新價值。
技術處科技專案整合國內外高球產業需求,並導入前瞻性技術開發出「高爾夫黑科技」,由工研院專業團隊負責開發黑科技中最核心的「揮桿專業科技」、使用者可隨時隨地自行練習的「自學優化平台」及導入各種生活場域的「處處都是練習場」三大關鍵模組,打造智慧且個性化的高球運動新模式。
在「揮桿專業科技」部分,揮桿動作看似簡單,但背後需要很多技巧才能擊出漂亮的好球,然現有市場鮮少提供較進階的姿態分析服務,為填補需求缺口,「高爾夫黑科技」以智慧感測、2D/3D混合影像辨識與IoT軟硬整合等關鍵技術為核心,在行動裝置上開發出揮桿姿態的AI辨識技術。
此技術將揮桿軌跡自動分為不同階段,如上桿、上桿頂點、下桿、擊球等,再透過揮桿AI模型審視每個階段中使用者的姿態是否需要調整之處,並給予綜合評分。就像教練在身旁指導學員揮桿,讓高爾夫愛好者可隨時進行訓練並強化球技,因此而發展出高球的「自學優化平台」。
「自學優化平台」平台除進階的姿態分析技術,提供即時回饋的教練互動功能,讓教練針對學員的揮桿影片,直接在手機介面上給出關鍵揮桿時間與錯誤動作提示,並將指導內容以影像方式回饋給使用者。使用者能隨時隨地訓練,更打破距離限制,教練透過平台進行跨國教學,解決使用者缺乏練習空間難覓、完整學習時間等的痛點,同時能增進訓練效益、縮短學習曲線。
「高爾夫黑科技」為運動帶來更多新體驗與價值,未來盼持續藉技術優勢整合產業鏈關鍵夥伴,針對顧客需求、市場缺口等面向,提供相對應的智慧解決方案,共創高爾夫運動產業的新價值。(作者是經濟部技術處智能科技驅動區域創新系統發展計畫主持人)
經濟部技術處
經濟部技術處整合法人研究機構、產業界、學術界之研發能量與軟實力,促成國家創新系統成員間的科技創新連結,於智慧科技、綠能科技、製造精進、民生福祉、服務創新等領域,開發具前瞻性、關鍵性及跨領域之產業技術,並將研發成果多元移轉落實產業界應用,促進創新研發成果走向產業化與國際化,以厚實產業技術能量,提升產業創新效益。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