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093字
回顧2022年,疫情延燒不斷、俄烏戰爭開打、全球通膨加劇、淨零碳排迫在眉睫,面對詭譎多變的全球局勢,如何因應成為各界關切重點。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主辦的「眺望2023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今年以「淨零永續×產業趨勢」為主軸,為產業找尋致勝關鍵。
工研院資深副總兼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說,眺望2023年,有四大國際趨勢,包括:數位轉型、產業生態鏈重組、半導體投資、淨零碳排;其中淨零永續是重中之重,不僅是企業的轉型挑戰,更是人類面臨極端氣候的存亡關鍵。工研院提出一系列觀點,以綠能極大化、運具低碳化、設備電氣化等三大策略,和數位賦能、開放平台創作、源頭產品設計等三大價值主張,協助產業邁向淨零永續。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指出,消費端的「行為改變」將是達成減碳非常重要且效益明顯的措施之一,在2030年前行為改變將減少17億噸二氧化碳,到2050年更將減碳50億噸,約占總減碳量16%。
IEA建議民眾可執行九項行為小動作,就能累積減碳效益,像是少用暖氣、調整鍋爐溫度、使用大眾交通工具等,這些生活中的小改變,每年能為一個歐盟家庭節省450歐元能源費用。蘇孟宗表示,未來能源只會愈來愈貴,當450歐元倍數放大後效益將更加明顯,「面臨極端氣候的挑戰,從行為改變就能看到貢獻」。
政府今年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提出四大轉型策略,「生活轉型」正是其一。工研院在4月提出淨零永續五大策略,一樣將「需求面減碳」列為重要方向,期望建立新的零碳商業模式、提高能源資源使用效率,打造共享應用。
為了解民眾對綠色生活與行為改變的狀況,工研院針對全國超過1,600位18歲至64歲的國民,進行《2022台灣民眾淨零永續行為調查》,從20項國際公認重要的減碳消費者行為中,以食、衣、住、行、育樂及用品為分類,找出未來政府制訂政策或業者開發產品的參考依據。
在民眾「已經這樣做」的行為中,前三名依序是購買節能家電(43.1%)、新衣減半(42.1%)、食物零棄(39.4%)。「目前沒有做,但有意願落實的」,前六項都超過50%,如食當令當地(60.4%)、零塑消費、(59.1%)、低碳旅行(54.8%)。在「最認同的淨零永續行為」中,前四名都超過85%的支持率,包括購買節能家電、食當令當地、新衣減半、食物零棄。
調查結果發現,民眾的永續行動與意願遍及生活各層面,雖然仍有一些行為占比較低,蘇孟宗指出,這也代表未來溝通方向,有機會透過政策誘因促使民眾行為改變,甚至用ICT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面對淨零減碳的挑戰,今年產科國際所年度主題專刊IEKTopics特別以《樂淨零:綠色生活 你我同行》為題,精選17個成功推動淨零永續的國際案例。蘇孟宗認為,要激發民眾淨零永續行為,可運用「輕推理論(Nudge Theory」,以適度誘因或鼓勵、提醒等方式,讓民眾更易執行。」產科國際所引用英國研究行為經濟學之洞察力團隊提出的EAST理論,以「便利性」(Easy)、「吸引力」(Attractive)、「社交性」(Social)、「即時性」(Timely),解析這些精采案例。
「便利性」著重簡化訊息,移除惱人因素,降低民眾選擇困難。如英國Beko公司將節能家電整合為EcoSmart系列電器,讓民眾更容易購買節能家電。
「吸引力」則用新穎性與誘因機制,以最大效應設計獎懲機制。如無畏旅遊透過與國際及在地組織與民眾鏈結,提供低碳、獨特與深度旅遊產品,促使低碳旅行參與者獲得不同旅遊體驗。
「社交性」運用社會關係網絡與群體,認同鼓勵民眾承諾。美國Love to Ride公司建立自行車騎乘社群,透過設定社群騎乘目標、社群騎乘競賽,發布個人或團體的單車騎乘動態,以趣味性與社交力量,提高個人使用自行車的頻率與時間。
「即時性」注重溝通時機,讓行為改變效果事半功倍。就像疫情讓居家上班成為可能,Accenture推出全方位遠距辦公模式,在疫情期間讓近百分之百的員工轉換成居家上班模式。
在邁向淨零的路徑上,蘇孟宗提出三大建議。首先,政府應積極協助與創造需求,如設立法規改變民眾行為,或是營造市場需求與建置基礎設施,加速淨零永續商品的市場滲透率。
第二,企業產品與供應鏈也會影響消費者可選擇的產品型態,若能配合推出淨零永續商品,可引導民眾行為改變,帶動市場綠化。
第三,EAST架構可與科技相輔相成,透過科技可更加了解民眾行為,讓淨零永續行為設計得以實現EAST原則,工研院也會在經濟部技術處科技專案支持下,加大永續科技的研發力道。
在淨零永續的議題上,沒有人是局外人,從政府端、企業端到每個人的行為改變,都是台灣邁向永續未來的重要關鍵。(本文出自工研院 IEKTopics 2022《樂淨零:綠色生活 你我同行》專刊)
EAST理論 激發民眾淨零永續
便利性(Easy):簡化訊息,移除惱人因素,降低民眾選擇困難
吸引力(Attractive):應用新穎性與誘因機制,以最大效應設計獎懲機制
社交性(Social):運用社會關係網絡與群體,認同鼓勵民眾承諾
即時性(Timely):注重溝通時機,讓行為改變效果事半功倍
資料來源:綜合整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