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全球供應鏈 解構重組

本文共801字

經濟日報 龔存宇

全球經貿情勢及地緣政治角力變化多端,在美中貿易戰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供應鏈布局的基礎也出現調整,已從過往的降低成本為主軸,轉變成為降低風險,同時縮短供應鏈的距離或是在地化生產。

另外,消費需求端方面也發生很大變化,以往面對消費市場的大量標準化產品,開始轉向為少量客製化產品。因此也造成全球供應鏈開始出現解構與重組,國家安全與產業供應鏈安全成為各國優先的決策模式。在此新決策模式之下,於鄰近市場處建構具一定規模且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可望逐漸躍居為企業布局策略的主流。

調查發現,整段流程大致上可以區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成本至上,已塑造出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的樞紐點,愈來愈多的產線往大陸集中,這也形成良性循環。而第二階段的關稅戰爭,讓供應鏈開始邊走邊看整體局勢發展,而非過往的單一押注在大陸市場。而第三階段的新冠疫情,這是全球性疫情,更是讓世界工廠直接停工,後來即使復工,也無法有效提供穩定物流,這也讓港口與機場壅塞問題,成為2020年關鍵議題。

第四階段與第五階段目前則是正在成形,尤其是大陸加速「2025中國製造」進程,包含十大重點領域的新一代訊息技術、先進軌道交通設備、航空航天設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農業機械設備、電力設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機械、新材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大陸甚至推動著「2035中國標準」的實施進程,並籌備更加縝密的「信創白名單」。這些相關的布局都在在強調了「雙刃效應」:信任與韌性。也就是透過中國大陸所信任的廠商,去打造屬於大陸的供應鏈韌性。

「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在於基礎生產製造,而制定標準的重點在於前沿科技發展,兩者的差別在於短期與長期的世界影響力。但制定標準需要足夠規模與數量的大廠參與,因此「中國製造2025」的業者名單,或將與制定標準兩者參與廠商名單高度相符,值得進一步觀察此名單業者未來的動態。(作者是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萬海:擴大物流鏈布局
下一篇
航空貨運迎價量齊揚旺季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