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78字
關於物價檢討聲浪不斷,多數財經學者呼籲,當前最迫切應檢討的是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被低估」。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更提醒,雖然歐美通膨逐漸回落,但隨大陸解封,亞洲通膨才正要開始,尤其是中、日二國,台灣應密切關注並審慎以對。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我國CPI組成需要重新檢視,因為我國CPI未完全反映房價對家庭生活成本影響,由於台灣房價高,房貸可能就占家庭生活成本支出約一半,甚至更高,但我國CPI似乎在這部分並沒有完全反映,導致我國CPI看起來是偏低的。
台大經濟系教授樊家忠強調,消費者物價指數是很多國家政策的重要經濟參數,像是基本工資等,若估算方法有錯或樣本數太少,就可能發生低估現象,但CPI是國家重要機關產生的非常重要經濟指標,就應確保精準度,裡面不能有系統性偏誤,而且長期沒有去校正,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樊家忠表示,有研究指出,從2007年至2022年,我國CPI年增率平均被低估0.4個百分點,若以去年全年CPI年增率為2.95%來看,若加上0.4個百分點,實際上已經很接近3.5%,是相當高的情況。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提到,我國物價漲勢看起來相對低,這是因為中油、台電吸收能源價格上漲成本,以及政府各種平抑物價措施在內,一旦中油、台電無法再吸收,就會轉嫁出來,使價格回升,這些都是未來物價上升壓力,還有現在基本工資也上調,且勢必還會繼續調漲,這些現象對抑制通膨都不是很好的訊號。
至於全球飽受高通膨之苦,2%仍是最適通膨率嗎?樊家忠、吳大任認為,2%是經驗法則,持續下去基本上可保持整體經濟和金融市場動態穩定狀態。不過殷乃平指出,隨氣候變遷造成糧食短缺、綠色通膨等環境變化影響,應適度放寬2%的通膨警戒標準。
樊家忠表示,通膨警戒訂在2%,貨幣金融運行較容易預測。吳大任指出,台灣還是可以2%作為抑制通膨目標,有它的意義。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