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建築注入新生命!李清志談屏東咖啡香與建築再生
在深入探訪屏東之前,對於屏東生產咖啡的事情,並沒有什麼概念,後來去了幾個原住民部落,才發現種植咖啡豆、烘培咖啡豆,已經成為部落重要的產業經濟;事實上,早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就在泰武鄉試種阿拉比卡品系的咖啡樹,可以說,屏東泰武鄉就是台灣咖啡的起源地。
屏東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山坡地排水良好,雨季集中,且冬季乾燥,適合種植咖啡樹,這幾年屏東縣政府推動部落咖啡,觀光客可以在部落體驗烘培咖啡豆的樂趣,並且在大頭目的石板屋裡,享受職人的手沖咖啡,大家也開始注意到屏東的咖啡產業,會將它列為南國漫遊的重點之一,因此屏東各地幾乎都瀰漫著咖啡香氣。
他們保留了原本碾米廠廢墟的斷垣殘壁,另外在廢墟內建構一個以玻璃為主要建材的新建築,就像是一座從廢墟中重生,長出了一座全新的玻璃屋。玻璃屋與廢墟工廠融合,並沒有任何違和感;人們在玻璃屋內喝咖啡,不僅可以欣賞就廢墟建築的古老遺跡,也可以享受廢墟內樹木的自然綠意。
這樣的咖啡館建築設計概念,在國內可說是絕無僅有,不僅保留歷史記憶,同時也創造出一種與眾不同的空間氛圍。「大和頓物所」的出現,讓原本沒沒無聞的竹田小鎮,頓時出現了許多年輕人與網紅,大家都是想要到這裡喝杯咖啡,體驗廢墟咖啡館建築再生的魅力。
這座建築的整修更新,不是整個翻修更新,而是在翻修過程中,小心翼翼地保留舊日建築的記憶痕跡,斑駁的天花板、老磁磚的冰裂紋、洗石子的樓梯扶手,每個小細節都可以感受到設計師的細心與溫柔,讓這座老旅館建築不是改換一新,而是死裡重生;雖然還是舊建築,但是卻已經注入一股新的生命力!
「大和頓物所」與「驛前大和旅社咖啡館」重新詮釋了屏東咖啡的魅力,讓所有喜愛咖啡的朋友,願意千里迢迢南下朝聖,這是咖啡香的吸引力,同時也是老建築的魅力,咖啡香與老建築的結合,如虎添翼,成就了今天屏東咖啡的新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