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28字
瑞信亞太區財富管理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8日表示,中美競爭的核心是世界老大和老二之爭,它最重要舞台是科技的競爭,為了達成科技競爭,美中在貿易領域、金融領域等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地緣政治角力,以科技競爭為中心舞台的全方位角力會延續下去。
陶冬指出,就提高國家安全的角度上來看,中國大陸已將科技自我創新、自主研發提升到非常高的地位,很明顯是受地緣政治衝擊所致,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要做到這點,不僅需要大量國家資金投入,更重要在人才、理念、創業生態方面,都需要進一步提升。」
優化疫情控制、社交距離開放後,北京重回重經濟、保增長的路子。陶冬指出,回看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策基調已經定了,就是要「穩經濟」,把穩經濟政策高度提高到與供給側改革同樣地位,是過去四年沒有看到的,所以穩經濟、重塑信心、帶動內需增長,已經成為新一屆政府的重要目標,也預期會有一些新的政策出來,到底規模多大、力度多大,還要看一看。
中國大陸全國「兩會」將在三月初召開,屆時將產生新一屆財金領域領導班子。「新上來的領導班子有一個很強的特徵,就是大量來自沿海發達經濟省市,他們都在運營經濟、保護企業投資、支持外企投資上有非常豐富的經驗。」陶冬指出,相信中國大陸在國家層面有這方面(科技自主)的需要,也需要在這個地方投入,外界對新財金班子有很多期待。
對於2023年中國經濟展望,陶冬指出,他的看法已發生明顯改變,從悲觀走向樂觀,但目前這個樂觀只看到反彈,還需要看到更多的政策和更好的投資環境,才能確認這個反彈可持續最終成為反轉。他認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達到5%是有可能的,但前提是要有更積極主動的政策治理措施。
陶冬建議,希望中國大陸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定在5%甚至更高一點,這也是觀察的重要指標,如果中國政府真的把目標定在5%的話,接下來會有大規模刺激措施可能性就非常高。「以目前情況看是不足以達到5%的經濟增長,動力暫時還不足,提到5%意味著在政策領域已經胸有成竹。」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