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部落格「怪老子理財」創立人,熟諳股票、基金、房地產等各種理財工具,部落格文章常搭配各式圖表、深入淺出,人氣居高不下,並開設有「怪老子學堂」提供課程。
現在有許多投資者非常喜歡現金股利,尤其是看到某一檔股票已經確定要配發股利時更是興奮。針對這樣的情況我有兩點要說,首先投資要看的是每股盈餘,而不是每股現金股利,第二,已經確定的配息,充其量不過是股價折扣。
規劃好的退休金,實際退休時很有可能會遇到不足的窘境,只要能採用彈性修正的提領方式,就再也不用擔心不夠的問題。
台灣只要是高配息的股票或ETF,特別受到投資者的青睞,看到這種情況我都覺得非常奇怪,投資應該看的是總報酬,而不是只有高配息,怎會反其道而行,要高配息不要高報酬。
用4%法則算出來的退休金可以用多久,跟退休金的投資報酬率以及通貨膨漲率有關聯。
台泥(1101)這檔股票,長期以來一直是投資者口中的績優股,每一年的獲利及配息都相當亮眼,然而2021年第3季的淨利卻讓人失望,每股盈餘(EPS)只有0.59元,是2020年同一季1.21元的一半。面對這樣的結果,還值得繼續持有嗎?
剛開始學習投資時,我就一直想知道如何算出一檔股票值多少錢,否則又該如何判斷出價多少。看過不少投資學後,我才知道一項資產的價值,就是將未來每一筆回收現金的現值加總。而一檔股票未來可以回收多少是未知的,即便是長期投資,未來每一年可以拿回多少的配息,也是不確定的,那麼股價不是不能計算了嗎?
這種投資方式比起波段操作,買低賣高的短線買賣確實穩健許多。然而,實務上要挑選哪一檔以及總共要持有多少檔,以及什麼時候該換股才會讓獲利更穩健,這也是存股族需要學習的課題。
常看到某些投資達人標榜每年光是靠現金股利就有幾百萬元,看起來感覺是很厲害的樣子,但是投資不是看拿多少股利,也不是看獲利的數字,投資報酬率才是真正的重點。
投資者在比較ETF的績效,常常因為沒有使用正確的資訊判讀,導致錯誤的投資決策。尤其是比較國內外投信所發行ETF,又因為計價幣別不同,更是難以判斷。最常被提及的問題是,同樣都是追蹤S&P 500指數的ETF,績效有很大差距,這是正常現象嗎?
存股就是選定未來表現不錯的標的,長期持有靠著配息及價差獲利。既然這樣,只要持有時間夠長,任何時候都是進場的時機才是,不過在股價過高時買入,獲利的空間就會減少。研判股價是否過高,本益比是最傳統的指標,只是要特別注意,本益比並不是每一種股票都合適。
台股一路衝破了一萬八千點,這到底是台灣經濟奇蹟,還是泡沫即將來臨,只要看看目前的本益比就知道了。
近來只要投信出了一檔較受歡迎的ETF,常常都會造成溢價的問題。例如國泰台灣5G+這檔ETF(00881),2021年1月11日的市價就比淨值多了3.86%(圖一),換句話說很多投資人當天都買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