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進行全球指數化投資超過13年,主要擅長領域為資產配置、指數化投資與ETF等。
不少人一講到投資,就是想到要預測市場與標的漲跌表現,例如,哪檔股票最會漲?明天股市會漲還是跌?長期公債的利率什麼時候會下降?但實際上,預測市場漲跌或特定標的表現好壞的難度很高。
本文即要從幾個重點,說明不應該以為長期債券價格能輕易預測,因而一窩蜂去買長期債券,而是應該考量自身的長期配置需求,確定適合自己才買。
登入會員即可享有每周免費閱讀2篇VIP專屬文章
指數化投資的特色,就是持續買進並持有指數化投資標的,但主要這是在資產累積期,收入大於支出時的做法。如果理財的目標在於退休金,最終到了退休或半退休之後的提領期,此時支出大於收入,就是該享用之前指數化投資成果的時候了。
有一種投資的做法,是如果想投資兩個標的,可以先買其中一個標的,再拿這個標的的配息去買另一個標的,例如先買高股息ETF,再拿它的配息去買市值型ETF,或是用低風險基金(或所謂的核心基金)的配息,去買高風險基金(或所謂的衛星基金)。
在資本市場上進行投資,不只是自己與投資標的之間的事情,而是一種與市場上其他投資人之間的互動。依此投資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接受市場上投資人的共識,獲得市場的平均報酬。另一種是先了解市場共識,試圖找出它不夠有效率的地方並超越它。前者就是被動投資,後者就是主動投資。
在投資的世界,很多時候犯的錯誤是來自於「再不買就來不及」的心態,或者我們常用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來形容,因為聽信了「現在是大好時機」這樣的說法,不想錯過賺錢的機會而想要立刻買進。
進行指數化投資時,一般會建議投資人用指數化投資工具,按指數市值投資全球市場即可,而不需特別偏重本土市場,但如果因為一些合理理由增加本土市場的配置,也是可能的選擇,本文即從各類資產,探討增加台灣本土標的配置的可能理由以及相關的建議。
在選擇ETF的時候,內扣費用率是很重要的一項選擇標準,由於它是每年會從投資報酬中扣除的,對於長期投資ETF的人來說,影響遠比單一次的買賣交易成本要大。
近來黃金上漲,又開始有較多的人關注黃金投資。雖說並不建議因為近期上漲才投資,而是應該有長期的配置或完整的投資策略。但如果確定要投資黃金,本篇介紹各種黃金的投資管道,不同需求和策略的投資人可能適合不同的投資方式。
遇到市場下跌會擔心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能從認知上釐清長線和短線的心態,了解自己的投資心理,便能有助於穩定自己的投資紀律。
在進行投資時會做出一些選擇和判斷,這些選擇常是基於對投資標的與市場的看法而來。
指數化投資是讓投資跟隨市場指數,市場指數是由許多投資標的(例如股票、債券…)所組成,反映了它們的整體表現。
有種常見說法是,「產品沒有好壞,只有適合自己與否」,但這個說法很多時候是掩蓋了一些商品其實有明顯的缺陷,而非真正適合特定投資人。
「停損」是指在投資標的價格低於買入價格(即帳面有損失時)時,為了避免損失擴大而賣出的做法,尤其在今年市場大跌時更受到關注。
今年以來,因為持續嚴重的通膨,造成美國為首的國家多次且大幅升息,因此美元和許多其他幣別的債券也大幅下跌,到期殖利率大幅提升。也因此出現一種常見的說法,就是認為應該要先等美國升息結束,之後再開始買債券,以免持續下跌蒙受帳面上的損失,也可以買到到期殖利率更高的債券。
常在投資相關論壇板面或社群媒體看到一種問題:「我想要每月XX元定期定額,適合投資什麼?」但,這個問題其實問錯方向了,並沒有什麼是定期定額適合的投資標的,而是應該先搞清楚要投資什麼,適合投資什麼,再依個人其他因素決定是不是要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入。
近來從網上看到不少投資詐騙的受害者,尤其新出現了不少加密貨幣詐騙,本文簡介一些避免遭受投資詐騙的原則,不僅是面對詐騙,也是進行一般投資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