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財經專家、News98財經一路發節目主持人,沉浸財經領域20多年,認為只要用對方法,投資不會再「瞎忙」!
升息必然傷害經濟和企業獲利,不升息又無法壓低通膨,聯準會已然陷入左右為難的麻煩情境。這次宏觀經濟情況會如此棘手,正因為美國面對的不單單只是物價高漲,而是第一次世界經濟大戰!
持續兩年多來的大疫情,加上2022年初突然爆發的俄烏戰爭,將終結了全球化的進程?
這次俄烏之戰,除非普亭政權倒台,否則俄羅斯不太可能在沒有優勢談判條件下,或是烏克蘭屈服之下退兵。換言之,美歐對俄國的制裁行動就不可能終止,俄國的經濟和金融長期被阻絕於全球之外,北京的奧援,此時此刻對俄國而言就顯得特別重要。
2021年GDP增長幅度創下十年來最好表現,全年超過6%的增長,換算人均GDP將接近33,000美元。但是,亮麗的經濟增長真的能代表民眾普遍的所得提升?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為什麼GDP的大幅增長,一般民眾卻無法感同身受呢?
不少人問,2022年台股還能再漲嗎?這個問題最簡單,也是最難的回答就是:資金動能和基本面能不能持續!這兩大要素2022年要比2021年好並不容易,換言之,台股2022年要能再次演出大漲兩成的亮眼行情的挑戰不小。
全台房市高燒不退之下,房貸愈漲愈高,金融機構承做的房貸餘額也愈來愈高,房貸和土建融的放貸總額加總突破了11兆,等於金融機構把身家全都押在這塊上了,未來如果房市反轉,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確實不可輕忽!
歐美近期陸續發布的經濟數據一致指向通膨情況愈來愈劇烈。數據發布後,市場預估歐美升息的腳步更近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歐美股市在市場預期提前升息下不跌反漲。歐股創下7個月來最大漲幅;美股創下去年11月來
國際油價10月突破每桶80美元大關,美國西德州中級輕原油(WTI)期貨價格創下7年來新高,歐洲油價指標布倫特期油價格也一路向上漲升,國際兩大指標原油期貨價格今年來都漲逾5成。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預測,全球將進入高能源價格時代,高油價不會只是今年冬季的問題。影響所及,台灣汽柴油零售價格去年4月迄今漲幅5成左右,各種民生物資和外食價格喊漲聲不斷。不少人都在問,高通膨時代下,錢應該放在哪裡,才能抵抗通膨呢?
中央銀行統計,最新的房貸餘額已經上升到了8兆4,521億,比去年同期再增加10.2%。另外內政部調查,目前平均的房貸利率是1.66%,平均房貸成數是61%,平均貸款期數上升到277個月,也就是買了房的有殼蝸牛族平均要23年才能還清房貸。
美元指數升至九個半月來新高,強勢美元壓抑原物料商品價格去年三月來的強勁漲勢。從原油到鐵礦砂再到農產品,八月來都出現明顯的跌勢。除了美元因素外,中國大陸政策面全力打壓原物料,也是商品價格下跌的主因之一。原物料商品價格的下跌似乎也連動亞股八月的跌勢,難道通膨就將自此消聲匿跡?
台股一年半來,加權指數大漲了6,000點,漲幅達到5成,推升集中交易市場市值到新台幣54兆,但是亮麗行情的背後卻也隱含著不小的風險!投資向來就是利潤和風險天秤兩邊的考量,孰輕孰重下,目前多項指標和宏觀環境負面因素不少,下半年側重風險而非利潤,對投資人可能是相對穩中求勝的策略。
美國通膨炸鍋,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直衝上5%,創下13年來最大增幅。物價升溫,通膨罩頂的證據還不止於此,聯準會最重視的物價指標—個人核心消費支出物價平減指數(PCE)同月升高到3.4%,繼續創下30年新高。通膨上升的全球共同現象,也出現在向來物價平穩的台灣。5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來到8年新高,上升到2.48%。萬物皆漲的時代,該投資什麼對抗通膨?
挪威央行主權基金爆買金融股,買到成為第一金、合庫金、華南金和台企銀這4家泛公股行庫的前十大股東外,甚至還坐上了開發金的第二大股東。值得注意的是,手握1.3兆龐大巨資的挪威央行主權基金所買進的金融股,清一色是低波動而且低價的金融股。
台股五月大震盪,月初前兩周驚心動魄大跌,後三周直接V型反轉,大跌之後又大漲,股民如同坐了一趟雲霄飛車。展望六月,驚魂未定的投資人該怎麼操作?除了疫情變數持續在六月考驗台股外,美國通膨炸鍋,六月聯準會勢必要面對減債壓力,美股五月小漲低空閃過的通膨危機,將會重新捲土而來?
五月台股突如其來的暴跌,疫情失控是導火線,但造成短時間如此巨大的跌幅,最主要還是籌碼面的失控。去年以來,上市融資餘額增加了1,467億台幣,增幅132%,但同期間加權指數只漲了62%,融資增幅是大盤漲幅足足一倍之多。
去年蘋果和特斯拉的股票分割,大幅推升這兩檔股票的股價。市場近來傳出股價高達3,500美元的亞馬遜也將跟進分拆。隨著分拆消息的披露,亞馬遜在發布優異的財報後,股價再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