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你沒有錯過任何訊息!
一本書其實背後有八卦,以及無法在紙本上細說的故事。Babel inside,就是要把這一切給抖出來!
我發現,我沒辦法忍受他處理金錢的方式……我們開始爭吵,大部分都圍繞著他奢侈的消費習慣。我覺得父母親雖然節儉過了頭,但我卻慢慢看出他們教導我的智慧。熱愛自由是一回事,不需要每一分錢都斤斤計較。不過,魯莽就是另一回事了。我發現保羅的行為……單純是魯莽又愚蠢罷了。
有些關於金錢的爭執難以避免。在婚姻生活中,伴侶難免會遇到因金錢觀不同而發生的衝突。「我們還負擔得起下一輪的試管嬰兒療程嗎?我們該不該借錢給我的弟弟?我們近年內能否退休?」諸如此類的抉擇和隨之而來的壓力都無法避免。相較之下,某些日常生活中的金錢爭執,似乎就不值一提了。然而,這些爭執卻可能會占據人的大腦。舉例來說,想想這位匿名求助者的故事。她說,她和另一半「因為冰茶而引發金錢戰爭」
若有一件事你不知道如何做才好,第一個反應往往是上網搜尋,不然就是找「專家」。找一個看起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驗證你的決定是否合理,可以帶來一定程度的安心感。想得到確認是人類的天性,尤其理財更是如此。
除了這麼年輕就要定下終生職涯的壓力外,你也可能因為以下事情「壓力山大」:搬到大城市、租很棒的房子、維持活躍的社交生活等等,族繁不及備載!這些都好難、好可怕,也沒有一本手冊能教我怎麼做……但現在有了!
編預算的方法有很多種,問家人朋友或理財達人,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我的想法是:每一份預算的精細程度都不一樣,但每一份預算一定都遵循著同一個方程式,那就是「收入−支出」。這個方程式要算到多細,就由你來決定。但是算愈多,就可以得出愈多細節,你的預算和理財決策就會愈有效。
製作財務地圖是把目前財務狀況視覺化的絕佳方法。以我為例,帶你看一遍我還在上班時的財務地圖長什麼樣子。
買股票跟買花是一樣的道理,投資時可以選擇個股。你可以從很多產業中選擇不同的股票來投資,有些可能比其他標的更具吸引力,如在21 世紀,科技股可能會比煙草公司的股票更有潛力。如果你有做功課,可能就會對某支股票未來的表現有個概念,但仍有很多因素不在掌控之中,而這些因素可能會決定你最終是透過這支股票大舉獲利(如盛放鮮花)還是賠錢收場(如枯萎凋花)。
黃金有可能會因為五個主要的理由在接下來的幾年間急速成長,超過我所預測的每盎司兩千五百美元。我不會花太多篇幅深究這些可能性,這並不是因為這些狀況不太可能發生,而是因為我相信這幾個狀況都是顯而易見的。我的目的是強調出:我為什麼會認為就算沒有典型的世界末日出現,黃金依舊是更好的方式。
要是股票和債券同時面臨膨脹的話,會發生什麼事?要是低利率不但是股票價值膨脹的原因,也正是債券價值膨脹的原因,那會發生什麼事?多數投資者持有的投資組合,都把債券當作避險手段。但如今股票市場已經達到史上最高價,債券的價格也是有史以來最高,債券殖利率則是有史以來最低,那麼,我們還怎麼能夠把債券當作避險手段呢?
若你是「長期買進持有」的股市投資人,你一定知道成功投資的關鍵,在於估算買進資產的價值。若買進資產的價值受到「低估」,那它的長期表現會非常出色。反之,價值若被「高估」,長期收益就會十分微薄。但是,我們該怎麼評估價值呢?作者將在本書中為你完整揭露多種價值估算的公式!包括備受股神信賴的「巴菲特指標」,以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所提出的「週期調整本益比」(席勒CAPE)。
這幾年來,指數投資(ETF)在市場上廣受歡迎,被視為散戶投資首選。確實,指數型基金是比較適合普通人的投資方式。然而,面對全球經濟局勢的季節調整,緊跟大盤不再能保證你拿到理想獲利。成功預言次貸危機的傳奇投資人傑瑞米.格雷森(Jeremy Grantham)就預測:未來20年,美股實際回報率將減至平均2~3%。更有專家指出:指數投資將是戳破如今泡沫經濟的那根針!太多投資人持有被動式指數基金了,他們不再只是緊跟大盤,反倒成了能撼動大盤的巨獸。
大部分經濟學者都同意,通貨膨脹的定義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商品與服務」。聯準會(The Federal Reserve)認為美國的通膨極低。他們以此為藉口,在過去十年內一直維持低利率。你不得不疑惑,他們怎麼有辦法忽略大幅的資產價格膨脹。若我們將通膨的定義稍微換句話說,改成「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資產」,我們就會發現,到處都是通膨的證據。
布蘭登二十三歲時進入Google 舊金山灣區的總部工作,他沒有像同事一樣租昂貴的公寓,而是租了一輛卡車停在公司。卡車裡有床、五斗櫃和衣帽架,卡車沒有電,只有裝電池的燈和充電器。
編按:作者表示,請想像:有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可以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因為你已經不再需要煩惱賺錢養家的事;接著想像:你可以全心全意與所愛的人相處,可以放心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是時候學習新的金
要達到財務自由,你的身體肯定能滿足需求,但你的心態有辦法撐過這段旅程嗎?如果所有事情都遇到瓶頸,或恐懼趁隙而入,那會發生什麼事呢?你有足夠的信心,能夠繼續蹲守著已經分崩離析的市場嗎?
一般來說,愈是年輕的投資者,需要承擔的風險就愈大,因為愈年輕,待在市場經歷必然動盪的時間就愈多。假設你現在二十多歲,想在四十幾歲的時候達到財務自由,那你的投資組合中,有九成甚至全部可以是指數基金,像是VTSAX 或VUSA(Vanguard S&P 500 UCITS ETF USD Dis),少部分(10%到0%)可以放在債券,例如VBTLX(Vanguard Total Bond Market Index Fund Admiral Shares)。如此一來,你便承受著較高的短期風險(即波動性),但也等於長期來說,比較有可能快速達到財務自由退休金的目標。
但這件事有個矛盾的問題,我稱之為「有錢人的悖論」:有財產的人再婚,孩子們就會反對;沒有財產的人再婚,孩子們則會樂見其成並予以祝福。
真正貼心的人,有絕對不會隨意使用的「三個字」。不過這「三個字」其實是一個回話時很容易用上的詞,所以就算隨口說出來其實也並不奇怪。
想和初次見面的人聊彼此都能說得上的話題時,我會推薦的主題是「季節」與「天氣」。
人的身體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虛弱,行動範圍也會慢慢變得狹窄,與此同時,躺在床上的日子則會變多。真到了那樣的時候,足以支撐自己的,就是那些回想起來時,會不由得發出:「啊,那個時候真的很快樂。」的寶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