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2012年。出版主題涵蓋:投資理財、商業管理、社會心理、健康人生、旅遊生活五大領域。
編按:技術分析是以統計學為工具,發展出較為客觀的市場資訊,以及明確的數值及機械化的買賣訊號來幫助投資人研判買賣時機,也就是尋找能預測股市買賣點及超買超賣現象的指標,掌握套利機會,獲取超額報酬。
編按:理財顧問吳家揚高中開始接觸股市,37歲財富自由,42歲開始享受退休人生,目前致力推廣投資理財教育。他認為善用人生五張表,人人都能預約F.I.R.E.的自己,分別是投資交易表(交叉分析投資組合)、
在市場上虧損的原因,最常被提起的就是情感和情緒。對於這一點的解釋,從最簡單的貪婪和恐懼到最細微的各種說明都有,其來源是從我們幼年時期到日後的影響。但檢視個人情感和情緒,根本是搞錯重點。 情緒沒所
我永遠不會忘記,做交易賺5000 美元的那一天。那感覺就像10 歲時,第一天當桿弟賺5 塊錢的時候。為了賺那5 塊錢,我當桿弟當了一整天。我背了10 小時的高爾夫球袋,才賺到5 塊錢。雖然1 小時才5
自創風險是人為產生的潛在金錢損失,這是你自找的,否則不會發生。它不是伴隨著某項活動而自然衍生,事實上轉輪盤、足球比賽或跑馬競賽本身並不衍生金錢損失。一般而言,既有風險和自創風險固然有其分別,但深入檢視
編按:麥克連曾是平凡上班族,靠著不到10萬元的本金,5年在股市滾出上億元,又在短短5個月內慘賠到只剩100萬。痛定思痛後,他發現大盤籌碼才是掌控股價漲跌的核心,開始每天分析並記錄大盤,透過成功判斷股市
難以深入了解詐欺犯的心理,讓許多研究人員感到失望,因此轉而進行不同種類的分析,例如研究各種出現詐騙的環境。其中一個理論是1970年代由犯罪學者勞倫斯.科恩(Lawrence E. Cohen)和馬庫斯
在大型詐騙案中,受害的投資人鮮少能夠把錢全額拿回來。事實上,他們通常連一毛錢也拿不回來。 在電子收銀機出現前,我和朋友去酒吧時,常會做以下嘗試:每次我們先買好一輪酒,就把總價記錄下來,然後看看下
1997年,來自夏威夷的前推銷員羅勃特.清崎(Robert Kiyosaki)自費出版了一本書籍《富爸爸,窮爸爸》。其撰寫手法是寓言故事,也就是如《誰搬走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
回到1970年代,提倡個人成長的狂熱團體在年輕人之間風行一時,部分是出於1960嬉皮年代時,毫無節制的行為與藥物濫用。 1970年代的人明顯不再奉行享樂主義,而是把焦點轉移到更有建設性的「另類」
如果你找到覺得適合自己的投資項目,可能會很想把所有錢投入其中,之後就不再擔心這件事,然後繼續過你的人生。但這麼做並不明智,因為這項投資如果出於任何原因使你賠錢的話,你將失去一切。 我們不斷在投資